听了王浩情真意切的一番话之后,赵老大微微有些感动,说的对呀,他不是一个会在穷苦百姓身上榨钱的人呀。
“那这钱从哪来?你可知晓我大宋岁入几何?”
“似乎是一千六百万贯?”
这个数字王浩也是沈相那里打听来的,初听之下,感觉少了,大概只有两宋最高时期的一成。
除去耕地的增加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吴越国的那部分此时还没纳入大宋版图,这也足可说明海贸的收益是怎样一个惊人的数字。
“那你可知三百万意味着什么?”
“嗯……差不多是三成岁入。”
“那你还敢如此信口开河!”
“那要不减掉一半?”
“胡闹!如此儿戏,让朕怎能放心把这事交于你。”
“陛下您这也太难为人了,说多了您老人家又不肯相信,臣草拟的海贸规划书您又不肯看,还要让臣如何保证?
都这么晚了,臣连晚饭都还没吃,就想着为咱大宋搞点钱,让百姓的日子能好过一些,让义学那些娃儿的家中能蒸上一锅白馒头……”
“嗯!休要耍赖皮,便如你所愿,且等朕看完了这草案再给你答复,滚!”
这小子越说越离谱了,这么大的事情,当然要慎重一些,怎能说给就给。
不过这数字的确诱人,赵匡胤打算挑灯夜读,好好看看王浩递上来的这份草案。
结果这一看就连着看了三天,期间又数次召王浩入宫询问一些不明白的地方。
其实这海贸草案与之前的那个榷场草案也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海关关税一项。
种类繁杂,各有不同,废话还特别多,按王浩说法是这叫严谨。
而且有些进口商品的税率高的离谱,高达闻所未闻的五成,还说什么那是奢侈品。
离岸入埠街要征税,如此做法,真的还会有海外的番邦小国愿意前来与宋国交易吗?得改。
另外一处也得改,那就是茶案,草案中特别提到有关茶饼的新规。
港内开放茶饼互市,不受官府节制,这事情太大了。
西北北地产马,汉家土地种茶,以茶易马,谓之茶马,茶马贸易始于唐代,之后逐渐成为定式。
用茶叶交换战马,也是如今大宋战马的主要来源,所以茶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受官府多方面的节制,处于半垄断状态。
茶农收获茶叶按定额卖给官府的山场,商人买茶要到汴京榷货务缴纳茶价,榷货务给以茶引,商人再持券到指定的场、务取茶。
然而照着海贸草案所拟,商家只要向港务处报备后取得凭证,便可直接于茶农处购茶,随后入港销往海外,不再受官府节制。
这么一来无疑就是要跟朝廷抢生意了,官府做生意哪做得过唯利是图的商贾,要做的过,也就不用搞一套差榷制度了。
到时官府收不到茶,还拿什么去换北人的马,没了战马来源,还拿什么去跟辽人争幽云。
因此,这一条不能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