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知你在商事一道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也知你是想要有所作为滴,你且放心,不要急,先替朕把边贸之事张罗起来。
待时机成熟,如今隶属三司的如茶案,丝案,盐铁案,朕也会在合适的时候交给你。”
赵老大语重心长,谆谆善导。言下之意就是你太心急了,步子迈得太大了,会扯着蛋的。
“陛下不是正在因为新晋进士的去向安排为难嘛,臣愿为君分忧。”
“那也要不了这么多吧?王浩呀,不是朕不愿给,你也要为那百名进士的前程考虑,如此多的人拥挤在一处,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虽说这回取中的的确多了些,但也都是我大宋的年轻俊才,将来还要靠这帮人治理天下的,怎能如此不负责任的对待。
“太府寺掌邦国财货之政令,贸易之事……不会多的,臣也定会让他们各有所司。”
“那你且说说要如何安排这百名进士?”
“早安排好了!”
心说就等着您这句话呢,若是真能要到一百个年轻小伙,也就省的自己再去找临时工了。
说着,仍是打开自己那特立独行的公文包,一份关于改革海贸的计划书便递了上去。
然而赵匡胤并接下之后并没有打开看一眼,这臭小子写的东西往往又臭又长,字也小,内容又是生涩难懂,读起来异常的费力。
“先跟朕讲讲,这东西……咳咳,朕若觉得可行,再看不迟。”
“这个……简单的说,就是除了与辽国,及西北西南的边贸事宜之外,臣想着力发展一下海贸。”
“海贸?可是那市舶司?”
“正是!”
“可朕记得,那市舶司似乎并无多少获利呀。”
王浩闻言差点吐出一口老血,心说您就在那儿顺手设了一个点,行政财务全都交由地方,任其自生自灭,能有钱图才怪。
人都跑去搞走私了,另外,那么长的海岸线,连支海军都没有,近海的海盗茫茫多,比之明朝嘉靖年间也不遑多让了。
“海贸怎会无利可图?不是臣说大话,陛下若能足够的重视这海贸,将来的获利足以成为我大宋财政的一大臂助。”
“会多到何种程度?”
这小子搞钱能力很有一套,赵匡胤还是知道的,人给多了另说,若以他的能力真能将这海贸搞出朵花,倒也不失为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那得看陛下肯给臣多人多少空间……”
“如宋辽榷场所议如何?”
赵匡胤两眼微眯,嘴角不易察觉的一扬。
“那……那倒不用。”
差点上当,当初讨要宋辽榷场行政权的时候,狮子大开口,几乎要把榷场打造成割据地。
那时赵老大能答应自己的过份要求,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这草拟榷场的一半割的是辽人的国土。
辽人若能答应,他大宋白占半座城,辽人若不答应,他也没啥损失,因此才会勉为其难的应承下来。
可这市舶司不一样,搞的成搞不成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宋国土,怎能容许自己关起门来打造小天地。
赵匡胤闻言展颜一笑,你小子还算识趣。
“朕允你便宜行事之权,又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