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凭什么就只辅导我一人啊?
“你这般想便好。”
宋煊虽听着张亢的回答,但耳朵听着下面的路过的叫卖声。
目前他已然适应了在大宋的生活。
除了不能使用高科技产品之外,宋人一些基础生活与现在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要说教育、医疗、味觉上的享受,那没得比,但仍旧可以叫外卖。
张亢同样也饮了一口凉浆:
“十二郎,你知道的,我哥考上进士了,恰巧我也考上了。”
一直瞧着书稿的包拯猛然抬头,怎么回事?
一门两进士。
绝对祖坟冒青烟了!
“在这条道上我恰巧可以指点你们一二,今日得闲,有什么不懂的,十二郎尽管来问。”
待到张亢说完后,包拯脸上再次流露出不解之色。
应天府的高官一个个都闲的,要主动给两个乡下来的学子开小灶?
那宋通判给张方平开小灶,这个张推官说是要给大家一起开小灶,可实际上听他话音,完全是因为宋煊的缘故。
应天府是官员都如此亲近学子吗?
不应该啊!
我爹没跟我提过这种事啊。
一个个都高冷的很。
毕竟包拯他爹就是在应天府退休的。
方才的包拯一直都沉浸在宋煊与张方平的策论当中,让他深深的感受到努力在天赋面前不值一提!
是了。
这两人天赋绝佳,就像是一块璞玉。
稍加雕琢就能名声大噪!
所以这些本地官员前来俯身结交,也实属正常。
就如同自己一样,在庐州同样受到刘荺的厚待。
“哈哈哈。”宋煊连忙把自己的书稿推过去:
“有张推官助俺,简直是如虎添翼啊!”
张亢心下舒爽。
他知道宋煊是天才,尤其是此子会做人,没有大言不惭的说用不着。
张亢除了对宋煊有些好印象之外,在自己仕途上能帮得上忙。
晏知府的那个鸟形玉佩可都挂在宋煊的腰间。
说明此子早就获得晏相公的认可,将来在朝堂之上,说不定能扶摇直上。
大家都是聪明人,有些话没必要说的过于透彻。
你帮我,我帮你。
双赢。
然后张亢瞧着宋煊的策论书稿,蹙着眉头。
这小子卷面整洁,笔迹有些优美。
当然到时候会誊抄笔体,糊名之类的,不会显示什么优势。
全都是科举考试当中的进步举措,张亢也是赶上好时候了。
许多考官都会判断出差错,诸如郑獬被考官记恨,发现一篇文章像他写的,故意罢黜,结果郑獬高中状元。
还有苏轼也想要让自己门下中举,判断是他弟子所写,将其列为第一,结果他弟子名落孙山。
如此种种栗子,都是科举考试防考官的进步。
张亢瞧着宋煊的策论,不应该吧。
他的写的论点论据什么的,都挺合适的,一时间张亢看不出什么问题。
“这篇兴许是十二郎用心书写的,故而毫无破绽,再看下一篇。”张亢自己换张,细细看下来,然后他的眉头再次挑起。
“不是吧。”
他怎么每个策论都那么多的论点啊,宋十二也未曾得到名师的教导,凭什么他都会啊?
有些问题比自己这个当官处理过的事情,写出来的建议都极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