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显微微皱眉,眉宇间隐约带有一丝忧虑。朱慈烺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大军渡海,纵使准备得再周密,任何一丝不慎,都有可能被荷兰军察觉。而一旦敌人有所警觉,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大明此番出征的机会便可能化为泡影。
不过,面对皇帝的忧虑,他依然坚定地说道:“陛下,所言虽是,但此战的主动权已然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在夜幕降临时发起进攻,荷兰军的反应时间必定会被压缩至极限。即便他们察觉了动静,也无法及时组织有效的抵抗。只需我们做好充分准备,一举攻克赤嵌城,便能顺利打开这些红毛在沿海的防线。”
朱慈烺听后,略微点头,眉头却依然紧锁,显然对于周世显的提议还有所顾虑。若此战不胜,可能会造成士气低落,甚至导致整个东南水师的崩溃。每一步决策,均需谨慎。
而与此同时,远在大明各地,随着春节临近,整个国家的气氛也变得愈加热烈。城市间的街道被五彩斑斓的灯笼装点,商铺的橱窗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大明的士兵和官员们纷纷趁着难得的休整期,组织宴会、举行婚礼,喜庆的氛围弥漫在大街小巷中。不少士兵在刚刚结束一场欢庆宴会后,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自己的婚宴准备中,往日疲惫的面庞上此刻洋溢着兴奋与喜悦。
许多村镇的长官和屯长们也不甘落后,他们组织起了当地的年轻人,商议着在同一天举行集体婚礼,借此增添几分热闹。商社的生意异常火爆,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商铺在这种祥和的节庆氛围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利润。
不过,大明的高层早已预见到这种情形,因此早早开始了“轮休”制度。军队和朝廷内外的官员,人马轮流休整,确保了行政和军事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为了避免大量士兵蜂拥进城,导致市场供不应求,政府及时采取了调控措施,确保了商品的有序分配。
然而,尽管有所准备,商品价格依然有所上涨。主要的府城,特别是江南一带,几乎所有的商品价格都比往常高出一截。即便是远在琼州府这样偏远的地区,也因为兵员和水手的增多,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华景象。
琼州府所在的南洋水师,征召了大量的新兵和水手,这些新入伍的年轻人,虽然身处基层,但他们的稳定月饷和新的消费需求,成为了地方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商铺自然看准了这一点,纷纷提高了价格,争取在短期内通过涨价获取更多的利润。
官营的“四海商社”在这一波消费热潮中大获其利,他们的仓储较为充足,加之政府的信任与扶持,使得他们的货品不仅顺利进入各大市场,还在屯堡和军队的供应之外,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了新一轮商业竞争中的佼佼者。尽管市场上商品价格水涨船高,甚至一度出现了哄抢的局面,但大明的商人们却显得无所畏惧。
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短期的波动,反而抓住了这一机会,将自己的一些产品迅速售出,攫取眼前的暴利。尤其是一些军需品和水手所需的生活物资,更是成为了商人们的抢手货,供应商们依靠提前备货,顺利将自己从这波价格波动中脱颖而出,稳稳占据了市场的上风。
在这片欣欣向荣的繁华背后,却也隐藏着一些隐忧。随着市场的需求增大,商品的供给链条逐渐变得紧张。而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供应短缺,是否能够确保每个商铺的货源得到合理分配,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朝廷的各级部门,虽然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即便如此,仍然难以避免市场在短期内因需求激增而产生的波动。对于那些商人来说,如何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市场的稳定,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他们必须要面临的考验。
在年节前后,正是商贸最为繁忙之时,四方货物涌动,银钱流转之间,几个新设立的机构也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最初的检验。工商司、大明钱庄、市舶司三者作为新兴势力,正值调整阶段,力求通过实践来检验自身的有效性,以期在日后的运营中日臻完善。
李霄林,作为这三大机构的重要牵头人,几乎每日都在它们之间奔波,忙得不可开交,事务堆积如山,令他疲于应付。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和复杂的事务安排,李霄林虽经验老道,处事周密,依旧难免感到些许焦头烂额,心头一时难以平静。
李霄林的办事风格一向以严谨著称,手下更是有一批得力的干将,都是经过多番锤炼的能人,能独立担起重任,处理许多看似棘手的事务。然而,事物的变化常常出乎人们的预料,尤其是在面对新创机构和前所未见的局面时,李霄林和他的部下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
每当他试图理顺一个流程,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似乎总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中,最让李霄林头疼的,便是那些新设商社和店铺的快速扩展。
庞大的商业体系涉及到成千上万的货物和数以万计的银钱流动,管理者们虽说并非完全来自本地,然而许多人熟知各类潜规则,能在其中找到钻空子的机会,倒卖物资、操纵差价等行为层出不穷。
在这些细节上,李霄林的手下尽管竭力规避,可漏洞却总是难以彻底根除。他深知,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到机构的声誉和长远发展。但即便如此,李霄林也并没有犯错。
他的制度设计虽有不足,部门间的协调与衔接上也有漏洞,但并未出现导致系统崩溃的重大失误。偶尔发生的意外,总能通过李霄林的应变能力及时化解。然而,这种小范围的漏洞,依旧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过,李霄林也深知,这正是新机构在初期阶段必然会面临的难题,若要稳步前行,便需不时进行调整与完善,避免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松动都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
而李霄林的最大优势,便是他长期从事海上贸易所积累的经验。在海上,商贸流通的体系远比陆地复杂,如何确保货物的安全、如何在航运过程中进行高效调度,早已是李霄林的拿手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