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而言,李霄林在海上贸易中的心境要更加游刃有余。他在面对海上商贸时,几乎从未遇到过太大的困难,因为他熟悉其中的每一条规则,每一项细节,甚至能在别人还未察觉到的问题出现之前,便早已采取措施。在这一点上,他的经验和眼光无疑为他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在李霄林的船队眼皮底下,几乎没有人敢随意耍招,李氏家族的威慑力已经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朱慈烺,也依旧陷于繁忙的军务之中。他不仅需要处理本部军队的训练调度,还要时刻关注外部局势的变化。新成立的参谋部,凭借着锦衣卫提供的详细情报,展开了大量的军事推演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了周密的应急预案。
朱慈烺每日与参谋们商讨策划,时刻准备应对可能爆发的任何局势,精确掌控着每一项决策。特别是在西北的局势上,李过的军队自从出兵以来,已成功将蒙古的各大部落打得满目疮痍。三万大军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剑,横扫河西走廊,蒙古部落的反抗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面对李过的大军,蒙古人不仅遭遇了惨重的损失,甚至连援军也被李过的军队围困在山谷之间。如今,李过的军队已经对着山谷进行了连续数日的炮轰,试图通过猛烈的火力打破困局。蒙古军队由于受困于山谷,无法展开大规模的反攻,甚至连出谷的机会都很渺茫。
然而,李过军中虽有五十多门火炮,威力不小,但由于轰击时间相对较短,且山谷地势险峻,炮火的有效打击范围有限,双方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朱慈烺通过锦衣卫,逐步掌握了关外的部份军事情报。自从满清余孽被逼退至黑龙江流域后,他们似乎每日都焦急不安,形势比火上蚂蚁还要急迫。
最近,情报显示,这些逃亡的满清残余势力正在与俄国方面有了某种不可告人的联系,二者之间的暗中合作,隐隐有着联合的迹象,似乎准备策动新的风波。
朱慈烺深知,这不仅关乎到北方的防线,也是整个局势的关键所在,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然而,除了北方的局势,参谋部当前投入最多精力的,依然是东南沿海,特别是紧邻泉州兴华的台岛。
台岛对于朱慈烺来说,事关重大,关乎着他下一步军事行动的成败。处理完朝中的日常事务后,他几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和参谋部的几位高级军官共同探讨,力求尽快敲定大军东征台岛的最终作战方案。
而有了来自内部的密探情报,明军水师的战术也愈加灵活。计划中的突袭行动,将不再是与荷兰海军在浩渺的海域中拼搏,而是借助内应的优势,直接在登陆战中击败荷兰驻军。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这意味着,明军可以避开与荷兰军队在海上的对抗,减少了航海条件恶劣下的各种不确定性,也能有效弥补明军水师在战舰数量上的劣势。
台岛的局势,尤其是荷兰军队的部署,也因为锦衣卫的深度渗透,逐渐清晰了许多。锦衣卫在台岛上的情报网络已经初步形成,荷兰驻军的布局,包括兵力、驻点及补给线,几乎无所遁形。借助贺楠的内应,所有关键情报都已经准确掌握。
而在朱慈烺的计划中,明军的兵力调动和战术执行,也已经得到了参谋部的充分准备。无论是可用的兵马,还是战场上的补给资源,都有了详细的部署和推演,情报的准确性为明军的未来行动提供了极其可靠的依据。
与此同时,参谋部也没有忽视对各军各营的将领们的培养和锤炼。为了能够有效应对未来的战事,朱慈烺在日常推演中,不仅注重大局的推算,更强调个别将领的战术素养。各军的将军和营官,按照朱慈烺的指示,逐渐加入到参谋部的推演和讨论中来。
在这些军事讨论中,他们不仅能共享彼此的经验,还能从中吸取新的战术理念,提升自己对战场的判断能力和指挥。
朱慈烺深知,一场失误,便可能葬送成千上万将士的性命。因此,他更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模拟推演,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让每一位将领都能在非实战的环境下,通过模拟演练,提升应变能力,锻炼指挥能力,尤其是在兵团机动和野战能力方面的锤炼。
此外,朱慈烺还特别注重战术经验的总结与传承。参谋部的任务之一,便是将这些经验汇集起来,形成体系,整理成册,逐步编入“讲武堂”的教材中,供后来的将官和士兵们学习。这不仅仅是对战争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军队战斗力的全面提升,目的是培养出一支更加精锐且有战略眼光的军队。
在除夕前的最后一天傍晚,参谋部的日常推演结束后,朱慈烺特意留下了那位今天参与讨论的主官陈福。自从中原大战胜利之后,陈福因为连连立下赫赫战功,多少有些居功自傲,结果一度被朱慈烺冷落了几个月。
如今,陈福的态度变得谦和了许多,明显收敛了不少锋芒。朱慈烺的权力运作,绝非一味威压,而是深知如何运用合适的手段来约束手下那些心高气傲的将领。
面对这些桀骜不驯的军官,若不施以威,往往难以保持军心稳定;然而,若过度施压,又容易引发反感和不满,无法收拢人心。因此,他特别注重权力的分寸拿捏,把握得宜,恰到好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