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7章 青出于蓝!!!(2 / 2)笔下宝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敌军不得不改变战术,开始向我军阵地发起正面进攻。

战斗从黎明持续到正午,我军的炮火压制了敌军的后续梯队,使得其前方部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敌军的500人特种部队在密集的炮火中节节败退。

作为进攻的一方,敌军对松毛岭一线阵地志在必得。

而作为防守的一方,我军黑豹大队全员则是寸土不敢失。

敌军准备充分,来势汹汹,且占据人数优势。

黑豹大队压力巨大,但是凭借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定信念,誓死不后退半步。

战斗进行到了上午8点,已经呈现白热化的趋势。

由黑豹大队防守的一些警戒阵地全部失守,只有142阵地还在我军手上。

负责防守142阵地的是给办大队的二中队一个排,排长是李二牛。

打到这会儿,他们全排仅剩20人。

但是却顽强守住了此处阵地,在李二牛的带领下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

战斗到最激烈的时刻,阵地上充斥着炮声和敌人的冲锋声。

敌人如潮水般的涌上阵地,形势开始对我军不利。

战斗到中午,我军前方阵地的弹药消耗殆尽。

敌军抓住这个机会,向我军阵地发起了拼死冲锋,一度威胁到了黑豹大队的指挥部。

接着,潮水般的敌人逐步占领了阵地上的一些表面阵地。

李二牛无奈之下只能带着战士们躲进坑道,此处阵地失守只在旦夕之间。

敌我双方都对142阵地志在必得。

这处阵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在阵地后方的不远处,就是“黑豹突击队”的指挥部。

如果142高地失守,不仅意味着我军防线的崩溃,

也宣告“黑豹大队”的指挥部将直面敌人的进攻,钟兴国的处境堪忧起来。

此时,我军炮兵部队为了打击敌军,开始向142高地发射炮弹。

炮火虽然迟滞了敌军的进攻,但是也威胁着李二牛等人的安全。

钟兴国通过望远镜看到142阵地的状况,立即给炮兵指挥所打去了电话,他语气强硬地说:

“阵地上还有我的人,打死了你们要负全责,战后咱们司令部见。”

钟兴国的表态,让炮兵指挥部犯了难。

如何才能不伤及自己人,又能阻止敌军的进攻呢?

这就要考验炮兵的水平了。

事实证明,我军炮兵部队的军事素养非常不错。

炮兵们采取了一种特殊的瞄准方式。

也就是以李二牛等人所在的位置为中心,向外扩散打击阵地上的敌军。

犹如将手头扔进水中,荡起水波一样。

这种高水平的打击方式,竟然意外保护了李二牛等人,钟兴国派出去观察人员回来报告说:

“炮弹炸出了一道火墙,敌军靠近这道火墙,立刻就尸体横飞。”

“嗯,继续观察,有任何情况及时汇报。”钟兴国接到报告,只是简单地回应了一句。

他并没有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原因是142阵地的微小胜利,并不能左右战场全局。

随着敌军相继占领145高地和142高地。

黑豹大队的正面防线被撕出了口子,敌军进攻的身影开始出现在钟兴国的视野内……

从战斗一开始,敌军就像是接到了死命令一样,不要命地向前冲锋。

这也是145高地和142高地失守的重要原因。

在占领142阵地后,敌军又顶着我军炮兵部队的炮击继续冲锋。

最危机的时候,敌军一支大约有一个连左右兵力的特种兵,甚至都冲到了“黑豹大队”指挥部附近。

这支不要命的“敢死队”,已经与钟兴国的指挥部交上了火。

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听闻状况,本能地收拾起了电台和文件。

警卫人员询问钟兴国是否撤退,钟兴国一时陷入了思考中。

按照战场形势来说,钟兴国应该带领指挥所后撤。

然而,钟兴国并没有这么做,他认为此时后撤,

不仅会联系不上下属部队,而且还有可能错失有利战机。

钟兴国认为,战斗从凌晨3点开始,已经持续打了十多个多小时,敌军其实也是强弩之末。

其百人特工队的自杀式突袭,就是孤注一掷的证明。

看准这一点后,钟兴国果断下达了坚守的命令:

“指挥所暂不转移,警卫排人员务必奋力抵抗,被敌军包围的部队可以躲进坑道,要维持与指挥所的联系,节省弹药火力。”

为了保证计划顺利实施,钟兴国指示各中队将敌人放进50米以内在反击,用最少的火力给敌人造成杀伤。

尽管大队指挥部的人员对钟兴国的命令充满了担心,

但是钟兴国却胸有成竹,这位从列兵成长起来的大队长长,的确有大将风范。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大队部成功歼灭了敌军一个连的特种部队,仅有10多名敌人在战斗存活下来,逃回了敌军的阵地。

中午时分,我军增援炮弹被运到,炮兵部队再发神威。

战场上短暂的宁静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震天的炮响。

借着我军炮火的优势,钟兴国指挥下属部队发起反击。

下午1点,几百辆辆运输车将新的弹药运抵前线。

我军的火力网重新编织起来,敌军的进攻再次陷入停滞。

最终,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敌军500人的特种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等到下午5点左右,敌军的这次进攻行动彻底被粉碎……

这场激烈的战斗共造成了敌军3000余人的伤亡,整个战场一片狼藉。

在这片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到处都是战斗留下的痕迹。

战后的清理工作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

热带雨林的天气使得战场环境日益恶化,大量未经处理的遗体开始对军民健康构成威胁。

我军出于人道主义考虑,通过交涉渠道通知敌军前来处理遗体。

我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收尸队伍必须是非武装人员,且人数要有严格限制。

然而,敌军并未完全遵守这一规定。他们试图派遣武装人员混入收尸队伍,企图借机侦察我军阵地。

这种行为立即遭到了我军的警告性炮击。

敌军的收尸行动被迫中断,战场清理工作陷入了僵局。

为了防止疫病蔓延,我军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

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后,决定对战场遗体进行焚烧处理。

战役的经验被迅速总结和推广。

我军在边防工事建设、火力配置、兵力调度等方面都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特别是在火力协同方面,"野猪"火力计划的成功为后续的边境防御作战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种火力配置模式在后来的多次战斗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场战役也改变了敌军的作战策略。

他们逐渐放弃了大规模突袭的战术,转而采用小股部队骚扰的方式。

对于前线的官兵来说,这场胜利来之不易。

他们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为保卫国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役之后,钟兴国也有了个“铁血大队长”的称呼。

这自然与他作战勇猛有关,但主要还在于他铁一般的意志。

从前线退下休整时,钟兴国意外接到了他要老丈人刘之野的电话。

“兴国,这一仗你们打得漂亮,我看过战报,你有大将之风……”

别人怎么夸赞他,钟兴国毫不在意,但是老丈人的夸张却让他迎兴奋不已。

他谦虚地道:“爸,我差的还远呢,希望您老今后多给我们几个传授经验,让我们少走些弯路……”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