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7章 避暑夏宫(2 / 2)冬三十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如今是他和舒柏卿这官场老手搭班,自然是朱常洛给他的机会:好好学着。

毕竟能够成为那一科的状元,才学方面没什么问题。在承德府这样的新设府,百姓构成又以归化外民、逃边汉民和迁居汉民为主,需要一个名头够大、受官场污染比较少、性格也有些较真的人来中和一下舒柏卿这个老油条。

朱常洛去宽城、平泉两个县看看,也就是看看如今这边的状态怎么样。

宽河的河谷,尤其是平泉一带以前被称做插汉河套。

这两年,承德府里最热闹的就是两件事:一件是大兴土木,另一件则是大举开荒。

大兴土木是各个县城、村镇几乎都是新的,因为以前盘踞在这边的朵颜等部和喀喇沁生活习惯不同,也没有那个规模的建筑工人。

如今当然以大明建筑为主。

而开垦良田同样如此。这么好的河套、河谷,何必都用来蓄养牲畜呢?产量和稳定性都比不过更精细的农耕。

舒柏卿一路介绍了这两年来的田地发卖情况:“大一点的河两岸,将来沟渠再兴修完备一些,都是良田。除了夏宫所在武烈河谷都发卖给了宗明号做粮储田,其余都是发卖给了在承德府落籍的汉民。大户是现银,小户则订好了契约,按年多征些田赋。归化边民,还是愿放牧的,那就都安置在围场那边……”

兜兜转转,皇帝既然在此设了个避暑夏宫,因此承德府北部的山地和部分原有草原还是像后世那样成为了一个像木兰围场一般的畜牧区。

只不过和木兰围场作为满清皇室用来举办秋狝大典不同,如今承德府的围场都划归亲军都指挥使司,算是一个勇卫营、天枢营的骑兵基地。

而没有离开这一带的蒙民等归化边民,如今都是替朱常洛打工。

他们的“赋税”以提供战马的方式来进行,平常时由枢密院下面的屯牧堂来管理,但也可以自由到承德府与汉民交易所需。

流通是自由的,贯彻朱常洛“汉夷一致”的思路。

“就按照现在这个做法继续做下去。”在平泉也走了一圈之后,朱常洛对他们的工作成效表示肯定,“垦荒不易,总要几年才见成效。这五年的免税期要用好,爱惜民力。趁他们都有干劲,把水利路桥这些基础打好。朕只看有不少牧民面无惧色在此售卖畜物、购买所需,就知道你们还是深知朝廷需要你们做什么的。”

舒柏卿和杨守勤表示会继续努力。

当然要努力,可能只需要做这一任,他们就能高升了。有地方改制先行经验的,此刻当然是稀缺人才。

就好比辽宁省的那些官员。若不是知道有这一段经历对以后裨益极大,焉能有那么多人愿意去苦寒之地?

“还有最重要一件事得看看,那就该去府城了。”朱常洛这才问公鼐,“北疆诸部的人都到了吗?”

公鼐乖如鸡仔:“回陛下的话,旨意既至,冬雪消融之后就启程了。夏宫那边回信已至,诸王公都已亲抵承德府。”

朱常洛点了点头:“那就启程去承德府吧。这次让他们连通辽大赛会都不去而到了这里,可是专为你这个理藩院北疆司总司叫来的。”

“臣必定与诸位王公打理好邦交诸事。”

公鼐心里默默叹了口气。

湖广分设两省在即,他这个湖广督学却调任了理藩院北疆司总司。品级虽到了三品,但以后都是跟北疆的蛮夷打交道了。

这哪有一省大员舒服?

但调令就是调令,何况皇帝现在还这么说?

他也清楚皇帝所说的另一件事是什么,那就是在承德府设的北疆藩学院。

他上一个官职是督学嘛,熟悉。

可是北疆外藩那些蛮夷权贵子弟,真能在大明好好学点东西?

此时此刻,林丹巴图尔确实已经亲自到了承德府。

这里,他很熟悉。

上一次来这里,他带着汗庭大军,在西南面不远处的哈喇河套雄心勃勃。

现在,他带着自己的弟弟粆图过来了。

“记住我说的话!就在这里乖乖地学,不管他们准备怎么教!”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