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避暑夏宫
承德知府舒柏卿带着府令杨守勤在喜峰口外就迎上了御驾。
“忠贞伯,你便护送着皇后他们先去夏宫吧。”朱常洛下了车驾,“走,你们跟朕去宽城、平泉看一看,再去夏宫。”
秦良玉领了旨,队伍就分为两波。
大部队向西北方向,乘船演滦河溯流而上到承德府城。
朱常洛则在李若星、舒柏卿、杨守勤等人的陪同下往东北方向沿着宽河溯流而上,前往这条河流两畔的宽城、平泉。
目送船队北上后,朱常洛问道:“滦河河道,行船已可到哪?”
“回陛下的话,若只说行船,足可到兴州。但每年只四月到十一月可行船,过了张百湾再往上游去,到兴州州城外就需纤夫了。张百湾再往上游去,每行二里,河道高低相差近丈。”舒柏卿先说了说情况,然后连忙说道,“这还是臣等到任后,因诸城兴修而广发榜文,好生疏浚河道才能如此。蒙人盘踞于此甚久,太祖年间治河功效,早已荒废……”
“地势如此,船运能到兴州,已经不易。”朱常洛自然不怪他,“走吧,宽河名曰宽河,盛夏时节恐怕山洪,你不安排舟船是对的。”
“陛下受累。”舒柏卿放心了下来,于是赶紧接着汇报工作。
滦河曾经非常重要。最早利用这个水道的,是曹操。在打败袁绍北征乌桓之时,他下令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对滦河水系的中下游进行过一番治理。
李世民东征高丽时,也是先用海船把许多物资先运到如今的大沽一带,然后再从海上进入滦河口,运抵当时的卢龙。
蒙元更是看重滦河,因为滦河的上游有上都,也就是如今的开平城。那个时候,滦河还有个专门的漕运司。“疏竣滦河,漕运上都开平备船500艘,水手10000名,纤夫2.4万名。”为了保障上都的物资供应,滦河一度十分兴盛。
大明早些年间,同样有过对滦河水运的经营。然而此后大明基本只能龟缩于边墙之内,边墙之外的滦河上中游都被蒙古人实控,哪里管什么水运?
舒柏卿口中的张百湾,也就是哈喇河套一带。
滦河从上游流到此处之后河道开始变宽、落差开始变小,通航条件就好了很多。
再往上游走,确实正如舒柏卿所言,每公里的河道水面落差超过三米,河道又狭窄,两岸陡峭,很难行船了。
从开平到张百湾这边,河床高度累计下降超过一里,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而朱常洛要先去宽城、平泉,这两个县城所在的宽河同样不是什么平缓河流。它还有个名字叫豹河,因为每到夏季就容易洪水凶猛、声似虎豹。寻常时候倒是水流平缓,然而一旦山洪下来,河水能暴涨一两千倍之多。
因此为了天子安危着想,当然还是走陆路更为稳妥。
听他们说了一阵这两年承德府的成绩,朱常洛在马上侧头看了看右后方的杨守勤,脸上带着笑容:“克之如今是真能克制矜傲了,听舒知府的话,你这个府令这两年着实能够扎扎实实做事了。”
“……陛下谬赞,臣惭愧。”杨守勤低着头,“臣这个状元,在实务上远逊舒府台。既得陛下及朝廷信重,委以承德府令重托,臣诸事以实为先,盼能多做些成效过来,以报君恩。”
“你也只是耽搁了三年,回京后还是人如其名、十分勤恳的。你们两个是承德府的第一任父母官,能踏踏实实收服边民、安抚迁居百姓,不是报朕之恩,是于国于民有功。”
两人称谢不已。
舒柏卿自不必说了,经历十分令人感慨。如今虽然仍是承德知府,那也是因为承德府作为新开拓的实质疆土和地方改制的先行试点,称得上前途不可限量。
而杨守勤同样是踏上了快车道。
朱常洛打趣他如今能克制矜傲了,是因为他泰昌四年高中状元之后传出的一桩笑谈。
据说他进京赶考时盘缠告罄,困顿之际到了一个在扬州做知县的昔年同窗那里投帖借钱。而那个知县在他的拜帖上只批了“查名”二字就退回到了他手上,杨守勤就默默离开了。
结果多经坎坷到了京城之后,这一科的会试、殿试都名列第一。再加上他乡试时曾是五经之中的一经魁首,虽然不是当科解元,朝野仍然一片惊呼又出了个连中三元之人。
那个知县同窗自然是赔礼道歉,但杨守勤退回了礼物,回了一首诗给他:萧萧行李上长安,此际谁怜范叔寒?寄语江南贤令尹,查名须向榜头看。
对那番遭遇的不爽跃然纸面。
但这未尝不是他个人性格的原因?
老实说,如果是到了泰昌七年,这状元估计就没他份了。泰昌四年是旧式考法的最后一科,而当时的杨守勤已经四十多了。四十多岁了还是个举人,他那位知县同窗并不重视他的拜帖也不奇怪。
何况,知县多少是一县首官,平日里各种拜帖恐怕不知道有多少,更有不少人是想方设法想取得联系,冒名的案例都不少。他若是忙了起来,让底下人先查查看是不是正主,而底下人又嫌麻烦敷衍了事的话,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事后人家来赔礼道歉,杨守勤如果比较成熟一点,何必纠结呢?偏偏写了首诗讥讽人家,还传了出来。
就算不是他当年就回乡为母亲守孝耽搁了三年,杨守勤初入官场之后也很难走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