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有最新军情来报!
“讲!”
“启禀大人,黄巾余众正往河边撤退。”
罗尔涞回到舆情图前一看。
呵~
这群黄巾军是打算渡河求生啊!
“侯爷,我这就出兵追缴余逆!”
应劭自告奋勇的准备披甲出发。
“等等~”
罗尔涞伸手拦住了准备出征追贼的应劭。
罗尔涞想:古人打仗是很讲究的。
虽然设备不比现在精良,配置也相对简单。
但是放在古时,只要能逃生御敌便是有用的武器。
时值11月,北方的天气已凉。
部分幽州地界已经开始下雪结冰。
如果这个时候想渡河,铁定是游不过去了。
唯一的法子那就必须得借住工具。
而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整体部队能否活下来、活得久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速度。
如果行军速度慢,不仅容易被追兵反杀。
还容易被后来者突袭。
那么,放在过山过河的时候便尤为关键。
稍事不当,很容易被敌军半路拦截。
这个时候自断其尾或前后夹击,都会让队伍遭遇重创,甚至全军覆没。
而放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快速过河无非这么几种:
一是浅滩。
如果河水较浅,完全可以采取徒步过河的方式。
如果河水浅而急,可以用手中的武器矛杆做支撑,手挽手齐力过河以免被河水冲走。
骑兵则更方便,可以直接骑马过河,以马蹄抵挡急促水流也是很方便的一个法子。
这种情况最为简单,应对方式也不复杂。
但缺点就是危险度非常高。
一旦遇袭,既要自渡过河,又要拔剑迎敌,死亡率非常高。
二是深水。
那工具更有限:要么坐船,要么搭桥。
这批黄巾逆贼从东往西扫掠而来,自然不可能提前准备好船只。
就算有,也是当即抢下来的商船、客船。
显然,对于众多余众而言,要想都过去,简直杯水车薪。
所以,就只剩下搭桥。
一种是塔吊桥。
就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那种有两条麻绳连接起来的简易单索桥。
有点现在的跨江索拉桥的简易版。
实行安装也很容易。
先让几个熟悉水性的士兵游到对面。
然后找到河边的粗木固定绳索。
接着,便在绳索上铺以木法,如此便可过河。
为了预防敌军背后突袭,对于刚搭好的吊桥,只能让一部分先锋部队过去。
让后续支撑部队则在桥头做好防范。
之后再一批批的过桥,以保证重要部队的安全。
缺点是:这种临时搭建起来的吊桥,安全系数有限。
比如对过桥的重量就有限制。
而且那些大型的武器设备什么的,也很难一次通过。
比如被罗尔涞直接捡入荷包的2000斤辎重。
就算罗尔涞在城外不收入囊中,他们想拖着这么重的辎重渡河,怕也是够呛。
也正因为如此,浮桥便成为更多部队的选择,尤其是大部队。
因为浮桥的桥墩结构为船。
然后,在船与船之间铺设模板作为桥梁。
如此以来,不管是人是物,通过率不仅够快够高,而且沉重方面又有了一个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