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迎面相对的,是从赤道方向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
对于这股暖流,我们并不陌生。
整个欧洲得以在如此高的纬度,拥有适合人类大规模生存的气候,就是直接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以及将海洋温度带向大陆深处的“西风”。
尽管,西风没有办法,为同纬度的加拿大内陆,同样带来“北大西洋暖流”的问候,但这股来自赤道的暖流,
终于还在纽芬兰岛附近,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帮助滋养了那么多的鳕鱼。
那么,大浅滩鳕鱼多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你只要把一个,放了石头的篮子坠入海中,就能捞起满满一篮子鳕鱼。
如果钓鱼的话,甚至都不要鱼饵。
不管这些说法是否夸张,这片面积约12万平方的海域,的确都有着,足以让人垂涎的渔业资源,并在捕渔季吸引来大量的渔船。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传说中的泰坦尼克号,正位于大浅滩之南约150公里处,与一座冰山相撞而沉没。
这不由得让人设想,要是它当年的航线,再稍微向北偏移一点的话,乘客们获救的机会,也许将大上许多。
实际上,纯粹从航程角度考虑,从泰坦尼克号的出发地英国,到目的地纽约之间航线,的确是应该经过纽大浅滩的。
然而,在处在捕渔季的渔场中航行,这种选择反而会增加事故的风险。
毕竟,相比漂浮的冰山,渔船的数量可要多得多。
这样看来,反倒是那些鳕鱼的存在,阴差阳错的让泰坦尼克碰到了那座,原本不在最短航线上的冰山。
回到最初的话题上来,法国并不是唯一一个,觊觎纽芬兰鳕鱼资源的国家。
1583年,寻找“西北航道”的英国探险家,汉弗莱吉尔伯特发现了纽芬兰岛,以及鳕鱼资源的存在,并宣布纽芬兰岛为英国殖民地。
从这个时间点来说,纽芬兰岛可以算得上,是英国的第一片海外殖民地。
不过,最初英国渔民,只是在捕鱼季周期性的来此捕鱼。
因此,以建立永久殖民地的标准来说,这个第一,还是应该归属于“詹姆斯敦”。
另一个问题在于,后世的人们,再说英国人“发现”纽芬兰岛,可能会遇到一点小小的争议。
要知道,英国并不是一个单一族国家,并且,后世的英国,不包括爱尔兰的大部。
当年发现纽芬兰岛的那次探索之旅,所需资金,却是从爱尔兰的教徒中所募集,
而后来受英国商业公司,雇佣前往纽芬兰鱼场捕鱼的,亦主要是来自爱尔兰的季节性渔工。
19世纪中期,在爱尔兰因土豆绝收而爆发大饥荒,俗称“马铃薯饥荒”时,
受这一传统及早期爱尔兰定居者的影响,纽芬兰再次成为了,爱尔兰农民的移民目的地。
在爱尔渔民看来,那些鳕鱼就像陆地上土豆一样,是他们的生存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