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肌肉块大的吓人。
当然这是在你本身已经拥有了极佳的肌肉量的情况下在做减法……
如果你根本就不达标。
那你还是老老实实锻炼的好。
一个普通的细狗。
就不要想施瓦辛格该做的事情。
又是三步。
到10米。
他的启动虽未跻身速度前列,却比以往更显“从容”。
躯干依旧保持自然前倾,摆臂与蹬地的衔接没有一丝卡顿,身体没有因“刻意技术动作”出现疲劳感。
这种“化繁为简”的“身体驱动”启动,让他避开了“过度依赖技术导致的节奏紊乱”,把注意力从“控制细节”转移到“感受身体节奏”上,既减少了能量浪费,又让启动过程更贴合自身身体特点。
说白了吧。
他在无形之中。
似乎找到了更多本体感受。
而本体感受的掌控力强弱,开发度强弱。
同样也是一种能够推进身体控制身体素质,身体瞬间爆发能量的办法。
这或许就是劳逸这种身体流。
走出的新路子。
在一众“技术流”选手的激烈开局中,劳逸用“简化”走出了独特的启动风格,实在是让人耳目一新。
就连这场比赛没有上场的张培猛。
在电视机外看着。
都感觉劳逸还真是……
宝刀不老。
要不是他年纪已经大了。
没有多长时间给他。
鬼知道自己是不是要和他斗一辈子。
还好他的年纪已经大了。
还好自己还年轻。
不然的话。
即便是这亚锦赛刚刚突破9秒80的张培猛。
也都觉得有些头皮发麻。
对于劳逸的能力,他当然是认可。
斗了这么多年。
内心绝对是相互尊重。
赵昊焕这边应该是还在适应中,毕竟这么久没跑了。
反倒是没有一开始就冲到前面。
不过他也不着急。
赵昊焕对于自己这一次的训练相当有信心。
根本就不急,会出现什么问题。
他只是在这里叫醒自己的身体。
给自己的身体醒醒酒而已。
基于这场比赛的成绩,他并不在意。
反正破个10就行。
越多越好。
而且他也不会把自己的身体逼迫到极限。
这次跑个七八分就够了。
这也才是真正的科学运动体系。
而不是一上来就把自己的身体马力开到极限,这样的火花很容易受伤,还没有把自己该兑现的东西兑现,可能就得去病床上躺着了。
在以前国内的训练体系下,这种情况非常多见。
运动员几乎是每一场都需要全力以赴。
当时的环境以及不懂行的人也都是这么要求。
让很多运动员其实都违反了运动学的规律。
违反了自己的生理本能。
不过这个时间线上不存在这个事情。
整个二沙岛。
训练备赛比赛如何调整状态去达到自己的赛季巅峰,都比亚洲任何一个训练基地的人要懂得多。
而且从小他们就是这么干。
加速区。
开始加速的卡特,像突然按下“爆发力开关”。
核心不再控制前倾角度,而是随着爆发力的释放,躯干前倾从35度陡增至38度,腰腹肌肉紧绷到线条清晰可见,却没有因过度前倾出现失衡,反而借着这陡峭角度。
让身体重心更靠前。
仿佛像“要扑向赛道前方”。
他这里蹬地动作彻底摒弃缓冲。
脚掌前掌触地瞬间,踝关节立刻绷至最紧,像“钉子一样扎进塑胶”,膝关节从微屈直接发力蹬伸至160度,大腿前侧股四头肌剧烈收缩,后蹬腿的脚跟瞬间抬至臀部附近,反作用力顺着小腿直窜核心,让他的身体每一步都像“向前弹”出一截。
摆臂则完全“放开幅度”,手臂前摆时能抬至与肩齐平,肘部几乎伸直,后摆时手臂狠狠砸向身后,肩胛骨随着摆臂剧烈内收,像“要把全身力气都甩出去”。
摆臂的“呼呼”声穿透赛场噪音,每一次摆动都带着“撕裂空气”的劲。
到25米时,他的速度已实现“跨越式提升”,原本与对手平齐的身位,此刻已悄悄领先小半个肩膀,爆发力的优势初步显现,为后续“猛冲”撕开了加速缺口。
进入25米,卡特的爆发力完全“无保留倾泻”。
核心前倾角度进一步增至40度,腰腹肌肉像“被拉满的弓弦”,死死锁住躯干姿态,不让爆发力冲击导致身体晃动。
头部微微低下,视线死死盯着前方赛道,呼吸压得极浅,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向前冲”上。
生理数据方面。
蹬地力度渐渐达到峰值。
脚掌与塑胶碰撞的“闷响”比20-25米更清晰,踝关节蹬伸时甚至能看到塑胶轻微凹陷,膝关节完全蹬伸至170度,大腿肌肉收缩到极致,后蹬腿的脚跟几乎要贴到臀部,每一次蹬地都像“用尽全力撞击地面”。
反作用力顺着核心直接推动身体向前,步长比20-25米增加近10厘米。
却依旧保持着极快的步频。
摆臂幅度达到极限,前摆时手臂能超过肩高,后摆时几乎贴到腰侧,手臂摆动的频率比蹬地稍快,像“用摆臂拖着身体往前跑”,每一次前摆都能轻轻“带”着躯干向前,进一步放大爆发力的效果。
到30米时,与身后普通选手的差距拉大到好几个身位,速度突破至加速区峰值。
虽因爆发力过猛导致躯干有轻微颤动,却完全被“向前冲”的劲压制。
整个加速过程像“一场爆发力的宣泄”,跑起来凶悍有力。
这简直就是。
2018年苏神的翻版。
甚至可以说是进化版。
而且在没有优化后程之前,在没有现在的硬实力之前,卡特的后程可要比苏神强不少。
那加在一起的话。
就是个大幅度的进步。
扫眼一看的话,就像是一个超级小钢炮。
在整个前30米,宛如要把地面都给摩擦起火。
迈克尔.罗杰斯这边,虽然前面的节奏肯定是不如卡特。
但是他也没有想要在这里和卡特硬拼的意思。
作为劳模,他可以说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选手都比过很多场。
自然知道这些选手特点的能力,自己在什么地方要避免和他们冲突。
15米。
罗杰斯关节“预协同”,打通加速路径。
20米的罗杰斯,核心保持“轻稳牵引”状态。
腰腹肌肉不紧绷,而是随着步频做“轻微扭转”。
左腿蹬地时,核心向左微调1-2度,右腿发力时则向右轻转。
像“用核心带着身体画小弧”,既保证了向前的发力方向,又让动作更具弹性,没有一丝僵硬感。
蹬地时,关节协同进入“预启动”阶段。
髋关节先轻微扭转,带动大腿缓慢前摆,随后膝关节顺势微屈5-10度,完成缓冲卸力,最后踝关节轻轻发力蹬伸,关节像“齿轮一样慢慢咬合”。
没有“先蹬后摆”的时间差,每一步都能借到地面反作用力,却不会因发力过猛导致腿部肌肉紧张。
摆臂则跟着关节协同的节奏“轻调整”。
手臂后摆时,肩关节先做轻微后展,肘关节随之屈收,前摆时则顺着髋关节的扭转自然前伸,摆臂轨迹呈平滑弧线,没有突然的卡顿,像“水流过管道”般顺畅,与蹬地形成“上下同频”的初步配合。
到25米时,他的速度虽未大幅提升,却已完成“关节协同”的路径打通,动作不再有启动时的“生涩感”,为后续“丝滑加速”做好了节奏铺垫。
25-30米。
关节“全协同”,实现高效加速。
进入25米,罗杰斯的关节协同升级为“全同步”状态。
核心扭转的幅度与频率,完全匹配蹬地节奏,左腿蹬地时。
核心向左扭转的角度刚好能带动左臂后摆。
右腿发力时,核心向右轻转的速度恰好能牵引右臂前伸。
整个躯干像“灵活的转轴”,把四肢的动作牢牢串联。
蹬地动作的协同达到“高质量衔接”。
髋关节扭转的速度加快,带动大腿前摆的频率提升,膝关节缓冲时间缩短至2-3秒。
随即与踝关节同步发力蹬伸。
三个关节的发力没有“先后顺序”,而是“同时启动、同时收尾”,反作用力顺着关节协同的路径,毫无损耗地传递到躯干,步长与步频的搭配达到最佳状态。
步长比20-25米继续增加15厘米,步频却没有下降,反而因协同效率提升而加快。摆臂与蹬地的协同彻底“严丝合缝。
手臂前摆到最高点时,同侧腿刚好完成蹬地;手臂后摆到最低点时,落地腿已准备好下一次发力,摆臂幅度虽未加大,却因协同效率提升,成了“加速助力器”而非“负担”。
到30米时。
他的速度已实现“高效跃升”。
身影透着“丝滑”的质感,没有一丝动作冗余,关节协同的优势完全显现。
为进入途中跑,提前锁定了“低损耗、高续航”的节奏。
当然最猛的还是贾斯汀.加特林。
这一枪既然是主办方都在为苏神和博尔特铺路,那自己……
就同样能成为搅局者。
同样能能成为受益者。
他的状态大好。
还想清楚了自己这个赛季。
我要干什么。
200米的突破。
是意料之中。
在莫斯科之后,他已经是萌生了转掉主项的念头。
但是谁能想到200米大幅度突破的同时。
他的100米竟然也能狂飙突进。
仿佛找到了新的排列组合序列。
一下子激活了新的能量组合。
这绝对是意外之喜。
而且因为他训练的足够自律,他的身体状态经过这些年的复出适应以及健康调理达到了……
职业生涯的新高。
这一点就连他的主教练。
都表示不得了。
从来没有看见过一个30多岁的选手。
甚至都开始朝着35岁努力。
还能有这样的身体状态。
就光是这一点。
一般人的确是没法和他对抗。
可是从格林时代一直对抗到博尔特时代的人。
在更新换代极快的短跑项目中。
核心主导的“阶梯式稳加速”,每5米都是动能沉淀。
刚进入20米,加特林的核心率先进入“动态传导”状态。
腰腹两侧肌肉不再是启动时的“基础紧绷”,而是随着左腿蹬地,右侧腰腹轻微收缩,像“提前拽着力量往上顺”。
左侧腰腹则保持弹性张力,为右腿接棒发力预留空间。此时他的躯干前倾角度稳定在30度,没有因提速出现丝毫晃动。
蹬地动作延续“半程弹性”逻辑。
脚掌前掌触地后,踝关节先做2-3秒的极短缓冲,像“给地面一个轻按”。
随即膝关节只屈伸至130度左右,借助小腿肌肉的弹性完成蹬伸,不追求“蹬到最直”的爆发感,却能让反作用力顺着核心传导的方向,平稳传递到躯干。
摆臂幅度悄悄拉开,前摆时指尖刚过腰际,后摆时手臂贴着躯干轻划,肘部始终保持90度固定夹角,没有刻意甩动,每一次摆动都与核心的“预传”节奏同步,像“给身体轻轻推了一把”。
到25米时,他的速度虽未明显飙升,却已完成“从启动到加速”的发力切换,核心传导的路径完全打开,为后续提速做好了铺垫。
25-30米。
核心“满传”,动能彻底释放。
加特林最着名的画面。
加特林途中跑送髋。
即将出现。
所谓的加特林送髋,就是从2015年才成为的世界名画。
在此之前。
还真没有这个说法和共识。
进入25米,加特林的核心传导从“预传”升级为“满传”。
右腿蹬地时,左侧腰腹剧烈收缩,将下肢蹬地的力量顺着脊柱快速向上传递,直接带动肩背肌肉轻微颤动。
左腿接棒发力时,右侧腰腹立刻接力,力量传导的速度比20-25米快了近一半,整个核心像“被打通的管道”。
没有一丝力量损耗。
蹬地力度随之加码。
脚掌前掌触地的瞬间,踝关节不再做缓冲,而是直接绷紧发力,膝关节屈伸幅度微微扩大至140度。
小腿肌肉线条凸起却不僵硬,后蹬腿的脚跟轻轻擦过大腿内侧,反作用力顺着核心传导的“快车道”。
瞬间转化为向前的动能。
摆臂幅度进一步拉开,前摆时手臂能抬至与腰齐平,后摆时肩胛骨轻微收缩,像“在蓄力后轻轻甩出”,每一次摆动都能与蹬地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
右臂后摆时,右腿刚好完成蹬地;左臂前伸时,左腿恰好落地,没有丝毫时间差。
到30米时,他的速度已完成“阶梯式跃升”,却依旧保持着“稳如磐石”的姿态,躯干没有晃动。
摆臂与蹬地的衔接严丝合缝,像一台精准的“加速机器”。
为进入途中跑锁定了“稳而快”的节奏。
这就是所谓的加特林送髋。
前期准给工作。
又稳又快。
就是加特林送髋的画面感。
看过的人没有一个不印象深刻。
加特林自己也很自豪。
也很得意。
然而……
就像是有个声音。
突然在耳边出现。
这就是加特林送髋啊。
好像。
也不怎么样啊。
为什么会读出这个声音,明明没有声音出现。
这是因为。
在加特林准备途中跑送髋的时候。
有个视线。
从自己的右边。
一扫而过。
而他余光过去的眼神,就正好发现。
这人的余光。
也扫向了自己。
那个眼神。
似乎在传递的声音。
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