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洪武六年,朱元璋宣布停罢科举,这一停就是10年。
到了洪武十五年八月,朱元璋又下诏恢复科举制度,并以3年举行一次为定制。
明代的科举较之旧制有些特点:进士能入翰林是前所未有的;
进士之为庶吉士,亦自此开始;凡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者,都可被称为进士。
这样可以让进士在各个部门进行锻炼,被称为观政进士,这也是明朝首创。
由此可以看出,科举出身的进士们得到了很高的荣誉,也鼓励了读书人走当官的道路。
有了在各个部门进行锻炼的考察环节后,可以使他们不用马负起重任,官方又可量才而用,这岂不是对双方都有益。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下诏全国通祀孔子。同一年,新建国学落成,朱元璋亲自拜谒先师孔子。
后又向全国各地方学堂颁布了释奠先师孔子的译注。
从发展趋势看,朱元璋对孔子的尊崇是很重视的,如祭孔都要求正官主祭,有布政司的地方则以布政司官。
府县则以本学儒官或老成的名儒担任。
起初国子学由祭酒主祭,后来派翰林院官,但新任的祭酒必须亲至一祭。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又嫌国子监的孔子庙不够宏伟,自行规划,做了改建。
更主要的是,朱元璋积极地提倡和宣传学习儒家的经典,运用儒家的思想理论,维护大明帝国的统治,使其长治久安。
有一个名叫秦裕伯的人,曾经担任过元朝的福建行省郎中。
后来,他看到时局动荡,便弃官而走,避居于海。
从此,秦裕伯闭门读书拒客。早在吴元年,朱元璋就曾派人带他的亲笔书信和礼品前去礼请,但均遭到秦裕伯的谢绝。
现在,再次派人去邀请,依然是无功而返。
朱元璋觉得这个人之所以不识抬举,肯定是因为做过元朝的官员,故意做出忠贞不贰的姿态。
既然礼请不至,不妨来点绵里藏针,连哄带吓地把他请来。
于是,朱元璋便写了一封措辞直露的信:“先生屡召不至,情有可恕,朕不会强人所难。
但,滨海之民好斗,先生智谋之士而居此地,苟坚守不出,恐有后患!”
饱学的秦裕伯一看就明白,得罪了杀人不眨眼的朱元璋,“好斗之民”随时会来光顾,“后患”不期而至。
他不敢再借故推托,赶紧收拾行囊,跟随使者来到了应天。
朱元璋并没有怪罪他,立刻命他做了翰林院待制。后来,秦裕伯又被任命为陇州知州。
杨维桢是闻名东南的大名士,当初,他曾对张士诚直言劝谏,并多次拒绝张士诚的礼聘。
洪武二年,朱元璋命翰林学士詹同带着礼品登门问候,请他进京主持纂修礼书。
此时的杨维桢已经年逾古稀,他推托再三,声泪俱下:“哪有行将就木的老妇,再去嫁人的道理?恕老夫不能听命!”
朱元璋心里虽然不痛快,但也并没有降罪于他。
第二年,朱元璋再次派遣地方官去请杨维桢。
杨维桢无奈,只得提出应征的条件:“皇帝用吾之能,而不强吾所不能,则可以路。
否则,只有蹈东海一死而已。”
朱元璋知道杨维桢提出的应征条件后,就越发器重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