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七章 取士(1 / 2)蓝天下的季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隋唐时期,科举处在起步阶段,阅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制度,批卷方式也比较简单。

在批阅试卷时,考官只需要在回答正确的卷子上,大大地写一个“通”字;在回答错误或没有回答的卷子上,批一个“不”字,考生的命运就这样在那一刻被定格了。

举子们十年寒窗,而考官们却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给一字定了乾坤。

由于程序简单,好坏都由阅卷的考官说了算,自然也就把关不严,这就给某些考生的录取之路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给另一部分考生的录取之路带来了障碍。

当时,士人能否中举,和卷面成绩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社会声望和人际关系。因此,考生们那提前一个月到京城报道也就成了考试录取的关键,成了尚书省外的另一个考场。

考生门提前来长安,带上自己的大作和礼物,登门拜访那些知名权贵,希望能获得这些大人物的举荐,进而顺利通关。于是,这种“行卷”之风在开元时期盛行一时。

张春生,这个来自离长安遥远的穷书生,自然是不懂这个中道理,以为只要把书读好,就能博得功名。就跟现代社会中那些个读书只为应付考试的学生一样,一切以考分为重,全然不去管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当然,就算张春生他懂,估计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礼物去敲响那高墙大院的朱门。

而李洋,她虽然替张春生去参加了考试,但就她这个情商低能儿,也做不来这敲门送礼的事。再说,她又没想过要考取功名,受人之托,能拿着名牒走进考场已是不错了。

但都说造化弄人,那挤破脑袋想要攀附权贵的没找到门,而李洋这个一心只想找到朋友后就逃离长安的人却偏是误打误撞的结识了当朝第一权贵的杨国忠。

阅卷是礼部的工作,由礼部侍郎达奚珣主持,但身为当朝首辅的杨国忠自然也有权到现场来指导工作,人才乃国之根本嘛?别说他这个右相,就是当今圣上也是异常重视的。

杨国忠不时拿起一份考卷看看,当看到某份他觉得好的试试卷时,当然要由衷的赞赏一翻。这不仅显示了他这个宰相也是有才能的,也是在向这些阅卷的考官们传达自己的立场。

甭管你这礼部在科考中担的是导演,有多大权力,但在朝中也还是他杨国忠这位首辅大人的下级,那他都大加赞赏的文章,达奚珣自然也要给予特别的关照。随即也拿起杨国忠赞赏过的考卷看起来,也附和着的赞赏一翻,以体现自己与这位宰辅大人的志同道合。

这古代科举考试,不像现在每年高考动辄几百万人,不是警车开道,就是警车护送,全国上下,为着高考学子们开避出一条绿色通道来。看过那阵势,才知道什么叫科教兴国。

但在古代,盛世时,这参加科考的人也还算多。但在现下的唐朝,经历开元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怠于朝政,宠信奸臣。尤其是李林甫当权时,科举考试更是成为一种形式,是否有才,全凭李林甫说了算,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想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的人,这考生自然也就一年比一年少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