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教授所在的大学虽然是个普普通通的211大学,但是,也出了一批牛人,其中不乏文学院出来的。在文学院出来的校友中,牛耘地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凭着江河学者和R大学学报主编的双重身份,牛耘地获得了学术以及学术以外的极大成功。
院里申报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点,需要找人,关院长首先想到的就是牛耘地。刘教授泼冷水,说:“牛耘地这个人不靠谱,我劝你还是不要去找他为好,免得碰一鼻子灰,给自己找气受。”
关院长说:“不会吧。在会议上遇到都还客客气气的,更没因为发达了就装不认识我。感觉人还是很谦和的。”
刘教授说:“那是因为你跟牛耘地就是会议上点个头、聊几句,没有深交。真正有事找他才能看出来。点头之交不算什么。他在会议上跟谁不是客客气气的?”
关院长说:“今年学报庆祝创刊五十周年,我还看到牛耘地在上面发了一篇论文,还不短。据说约他稿子的时候他没说二话。像他这样的人都是名刊的编辑追着他要稿子,能给母校的学报,说明他没忘本,对母校有感情。”
刘教授说:“他的论文都是明码标价的。名刊约稿,按照正常的稿费给;一般C刊,一万起步;C刊以下,两万起步。约他的稿子,学报给了他一万,提前给的。他是为了钱,你不要理解为所谓母校情结。”
关院长吃惊道:“真有这回事?你不会道听途说或者对他有成见吧?”
刘教授说:“我对他能有什么成见?又没有深交,又没有找他办过事。约稿编辑住我楼下。编辑跟我说,提前两年就约稿了,他不说给,也不说不给,老是拖着。眼看就要出刊了,有人出主意,给他打了一万块钱说是预付的稿费,他一周之内就把论文发过来了。”
关院长说:“谁出的注意?这么了解他?”
刘教授说:“还能有谁?牛耘地的一个博士生。他的博士生主动和编辑联系,说他都是先拿到稿费再给稿子的。编辑请示主编,给了两千块钱,没等到论文,却等到他的博士生的电话。他的博士生说,像咱们学校这种学报约稿,一般是要两三万的,看在是母校的份子上,只要一万。后来,主编请示了校长,给了一万。这就是事情的经过、真相。”
关院长不敢相信,说:“牛耘地的博士生怎么会知道我们学报约稿的事?”
刘教授说:“这还不是牛耘地自己做的局。他告诉他的学生咱们学报约稿的事,他的学生心领神会,就主动找上门来谈价钱了啊。”
关院长说:“照你这么说,找他是有困难。他也不缺钱,对母校都下得了手,没想到。贼都不偷邻居,兔子都不吃窝边草,他也好意思啃母校一口。”
刘教授说:“何止一口。想啃第二口,学报果断拒绝了。不然的话,还会有第三口、第四口的。如果对谁都讲面子、重口碑,他就缺钱了。他不缺钱,不就是对母校都想咬一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