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仆二人回到城阳时,正是咸宁三年,正月初一,石崇全家梳洗一番之后,穿戴齐整,先恭恭敬敬祭拜了祖先,然后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个团圆饭。午后,石崇便独自悄悄地钻进空荡荡的府衙。
尽管走的时候已经把工作安排给了主簿和掾吏,桌子旁边还是堆了不少的案牍公文。石崇坐下,用袖子抹了一把桌上的灰尘,然后挨个翻看这些文件。半晌之后,他捧着一件公文,面露喜色。
这是度支尚书杜预奉旨批复石崇的奏章,同意城阳郡在沂水两岸修建义仓,一则储存淮南漕运进京的谷米,二则储存丰收时官府多收的粮食,以备灾荒时赈饥之用;费用由中央拨出。石崇小心的把它放在桌子一角,这才开始批阅其它文件。
(注:度支尚书,即后世的户部尚书,主管国家财政税收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和国家税务总局局长。汉代管理财政税收的中央官吏为大司农。三国时,魏国始置度支尚书,职掌全国赋税收入,西晋沿用魏制。隋代定六部制度,设度支尚书,后改度支为民部,主官改为民部尚书。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因避讳改为“户部”,主官称户部尚书。)
新年一眨眼就过完了,石崇迫不及待地把张乔和王彰找来,布置兴建义仓和招募郡兵事宜。三个人商量以后决定,还是事不宜迟,趁着现在农闲的时候,把郡兵全都召集起来,由张乔和王彰各负责一边,立即开始平整地基,运送土木石料。石崇则负责从府属各县招募有经验的建筑工匠和小工,争取在农忙之前有个大致的雏形。
二人走后,石崇找来主簿,拟好文告,由书吏誊写,然后发往各县乡村里。石崇还不放心,又亲自带了一批掾吏,去沂水沿岸各乡村坐镇监督。
修建义仓的进展颇为顺利。村民们清楚,这是件好事,所以人人踊跃,也无须动员。只是城阳当地民风淳朴,想找个与吴人有商业往来的人,就比较困难了。石崇寻思着,等能腾出手了,就上南边的徐州转转,看看能不能有点收获。
三月的一天,天气还有些阴冷。石崇正打算看完几份公文,就去工地上的待几天,门吏进来通报说,有位周大人求见,并递上名刺;石崇接过一看,是安东长史周浚,他很是诧异,忙请了进来,降阶相迎。
他们一共来了三个人,除周浚外,还有两个虎背熊腰的汉子。周浚略一行礼,即行介绍说:“这两位是扬州府冯校尉和蒋营督。我等奉命解押四名吴地奸细入京,由廷尉审讯,以正国法。路经城阳,想借兄宝地休息一晚,也好养养精神,还望周全。”
石崇心头一震,努力控制着因热血上涌带来的瞬间晕眩。他满脸堆笑,喊过一众掾吏衙役,招呼众人吃喝。也就二十来个兵丁,城阳府衙里,绰绰有余,正吃喝间,石崇像是忽然想起来什么似的,对周浚说:“周长史,门外的奸细虽说可恶,也不能饿出问题,不然也不好交差。”
周浚说道:“甚是有理。”
石崇叫了两个衙役,随着周浚出到门外,门外一字排开四辆槛车。衙役一边吆喝,一边递上吃食。周浚看了看中间一个短小精悍的囚犯,又看了看石崇,不经意地眨了眨眼,石崇会意地也看了一眼这个汉子,转身招呼周浚回去了。
吃喝完毕,石崇安排手下人招呼着一众差人住进了郡兵营,又专门派人陪同周浚去官驿。石崇告诉周浚,还有些公务要处理,晚间或可一叙。周浚也不多言,拱手而去,石崇随即召来郡功曹,要他去郡监狱提一名死囚出来;然后骑上骏马,奔义仓工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