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6章 刘钧的烦恼(1 / 2)大男孩的星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北汉,晋阳府。

北汉皇帝刘钧性格孝顺恭谨,喜欢读书,擅长书法。十年前登基继位,勤政爱民,礼敬士大夫,任用卫融为相,并减少对周国的侵扰,因此境内还算安定。然而刘钧并不像其父对辽国那样恭敬,没有循例向辽国汇报大事,以致辽国对北汉的援助日渐减少。

虽然刘钧对辽国没有以前那样恭敬,但是北汉还是依靠辽国的支持,才能勉强抵御大周的威慑。国小兵弱的北汉,每年都要向辽国上贡,朝廷用度捉襟见肘,先帝刘旻拜五台山的僧人继颙为鸿胪卿。继颙,是原来燕王刘守光之子,削发为浮图,后居五台山,为人多智,善商财利,先帝非常依赖他来募集钱财以充国用。

继颙能讲华严经,四方供施,多积畜以佐国用。五台山在辽国境内,继颙经常获得辽国的马匹,献给北汉朝廷,所以号称“添都马”,每年都有数百匹。继颙又于柏谷置银冶,募民凿山取矿,烹银以输,北汉朝廷极为依赖继颙在财政方面的支持,所以在他冶银之地建宝兴军,以确保继颙的工作顺利。

虽然刘钧算得上是贤能之辈,只是手上的筹码太少,自保也艰难,为了维持必要的军力,对老百姓的压榨也不可避免,只是勉强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稍有不慎,朝廷就分崩离析了。

对此,刘钧很明白,但是他又能干什么呢?北汉地瘠民贫、国小财乏,宰相月俸从梁朝时的两百缗千文,减为一百缗,节度使仅三十缗,其余官员只略有津贴,大多数官吏贪污公款、勒索百姓,国内很少廉洁奉公的官员。再加上北汉建立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朝廷强征十七岁以上男子为兵又滥征赋税以输贡辽,老百姓被迫逃亡以避战乱和苛敛。河东十二州在盛唐时有二十七万九千一百余户,到了现在在籍仅四万余户,为盛唐时的七分之一。

刘钧看着自己的大汉帝国,实在无奈,只得苟延残喘,过得一天是一天,更加醉心于读书、写字之上,反正就是不折腾,省得玩不下去。

对于刘钧而言,曾经有过一个扭转乾坤的良机,想当初,周国小皇帝登基,刘钧还寄望于周国妇孺当政,主少国疑,有望发生内乱,自己可以趁机而起,甚至取而代之,好开创一番新局面,摆脱困守河东这个牢笼。

谁知小皇帝有如神助,也没有见他有什么特别的举措,朝堂之上也没有什么大的人事变动,偌大一个朝廷竟然风平浪静,还敢派兵南征,也不知道怎么这么走运,一连扫平了南平、武平,还有蜀国,听到这个消息,让刘钧目瞪口呆,这运气好得让人羡慕,实在是太好了,以致难以相信,难道真的是天命所归吗?

周国的神奇一直在延续着,南汉也灭亡了,后来就是唐国,最后席卷江南,本来四分五裂的天下,如今只剩下自己的大汉了和辽国了,这个小皇帝真是不消停啊,难道不需要停歇一年吗?

对此,刘钧实在是难以置信,他一直认为周国乃权臣当政,否则绝不可能有这样的魄力和手腕,把这么多悍卒猛将玩弄在鼓掌之间,指东打西、南征北战,还年年征战,穷兵黩武,到底有多少家底来折腾啊?似乎还打得很起劲,难道周国的大臣都没有意见?这个人到底是谁?

一开始刘钧把注意力盯在张永德、李重进、赵匡胤这些周国大将身上,后来赵匡胤被贬到了扬州,又爆出阴谋造反的事,刘钧就笑了,终于铲除了高平之战的一个仇寇,只是周国的处理意见奇怪得很,赵匡胤阴谋造反还不用死,实在是太荒谬了。

一直看着周国举动的刘钧发现,张永德、李重进都率部出征过,如果他们是权臣,这是不可能的,他们不怕给人端了老巢吗?除了他们,只有范质、王朴、魏仁浦了,到底是谁呢?这些文官而已,他是怎样做得到的呢?

以前朝廷在周国有许多信息来源,周国发生什么事,刘钧都可以很快就知道了,后来这些渠道似乎出了问题,收集到的情报越来越少,只能收到周国朝廷公布的消息,还有在市面上仔细观察到的情况,这样的变化,让刘钧对周国的意图更加捉摸不透。

周国在河东附近布有重兵,这是惯例,南有李筠、石守信,西有潘美、王全斌、折德扆,东有贺惟忠、陈思让等数十万大军三面环绕,幸亏北面是辽国,自己的大靠山,这就是刘钧很不愿意寄人篱下,又委曲求全的原因,十分无奈,唯有继续加强各个州府的戒备,这样一来,宛如天天防盗,搞得各个州府精神紧张,疲惫不堪。

有点度日如年感觉的刘钧心里嘀咕着:别人做皇帝风花雪月、肆意而为,朕做皇帝,谨小慎微、毫无乐趣,真是憋屈啊。他的生活比河东的老百姓好过千倍,只是他压力山大,还要强颜欢笑,有时候,拜祭先祖的时候,还要不停地自责,但这是自己的错吗?也许不应生在帝皇家吧。

提心吊胆地过了几年,转眼已是天会八年,自己已经登基十年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希望今年可以风平浪静,周国别再折腾了,你们的版图够大了,慢慢消化,没有十年八载是做不完的,河东地瘠民贫,没有什么油水,又有强大的辽国支持,咬自己必定硌牙的,希望周国人理智一点。这就是刘钧的新年愿望,活下去而已。久久看书kanshu99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