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分为两大部分。
一曰,站墩子。
就是切菜,配菜。帮师傅把炒菜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做好。
二曰,抡勺子。
就是炒菜。
待刀功,雕功及配菜等基本功得到认可后,才能正式开始一道菜一道菜的学习烹制原理。
然后才是上灶亲手试炒。
师傅会示范,也会讲解。但火候这个东西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这个环节,学徒的悟性如何,决定了他最终成为,厨子,厨师,大师,或是特级大师的关键。
郑坤外公的悟性还不错。大概达到了大师这个极别。
三年孝敬,又是什么意思?
当你学成以后,还不算出师。
还得再免费给师傅打三年工。以回报前边六年的言传身教。
当然。九年之后是走是留,自便。
如果留下,师傅就会正式给你发工资。
如果别处有高薪挖你,师傅也不会拦着。
如果你要自主创业,说不定师傅还会从各个方面去帮一帮你。
郑坤弄清这些时,开始还有些不太能理解。
不就是学个厨艺吗?
居然要花六年去学习,还要花三年时间去巩固。
不过从小吃外公做的饭菜长大,的确觉得外公的厨艺高超。
但是外公作为一个厨子,后来怎么又成为新华夏的地方官了呢?
郑坤知道外公的文化水平并不高。都是解放后,一点一点学来的。
也就是说学厨时,他还是个标准的文盲。
郑坤发现这个问题后,不仅对外公,甚至对华夏先人,产生了强烈的敬意。
古人。
各行各业的师徒之间,也许都是文盲,不识字,不识数。
却用他们自己的标准与方式,用他们自己的经验与常识,历数千年,不间断的传递着华夏文明。
这也许就是华夏文明,星火相传,连绵不绝的重要原因吧!
老人家当时,历经九年,刚刚出师。
时间来到了抗日战争末期。
正在考虑下一步事业发展的方向。
却被抓了壮丁。
直接被编进前往缅甸的远征军。
在陪都集结时,他因为厨艺突出,被分配为火头军。
临行前,陪都的某位国军大员前来训话。
训话完毕,装模作样的与全军共饮共食。
以鼓舞士气。
酒,没有。
以水代之。
菜嘛?
数千将士看着呢!
怎么也要吃一口。
嗯?
谁炒的?
一个火头军。
弄清楚具体是谁,把人留下。
今天就送到我官邸去。
郑坤的外公,就此逃过了一次生死大劫。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华夏远征军的血战故事。
远超蓝田之战。
真实的,或许比故事还要多出许多故事!
外公的手艺,的确高超。很快便征服了高官一家人的胃。
感情也越处越亲。
只到某日,高官终于放松了对外公的警戒。
在一次外出买菜的过程中,逃了出来。
从当年的陪都,一路奔逃到川东最边远的那座小城。
这次奔逃,外公又一次逃离了死生之地。
从此打土豪分田地。
成为红旗下的一名战士。
郑坤后来反思,或许这才是外公为什么到八十岁才敢于讲述这段人生的原由吧?
之前能讲吗?
好像不能。
就因为不讲。
他才能逃过无数次波诡风云,也才能轻云直上,不再为庖丁。
炒菜之事,偶而为之。
随手弄几道小菜。
立马馋掉一众同僚的下巴,一时间被惊为天人。
由此,被称为四大名厨之首。
说这么多,并非对史历的批判。
无非是证明一点,郑坤的厨艺是有传承的。
在此洪荒之时,又有如此多的原生态野味,还不能弄出几样美食,连郑坤都觉得愧对先人!
必须的!
一定要弄出几个好菜。
以此为心意,对这个时代的人族英雄们,表达自己对他们致高无尚的敬意!
但是,在这个野人满地跑,异族满天飞,要啥啥没有的时代,郑坤真的能做出美味吗?
郑坤非常自信并肯定的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