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室,光线一般,讲台在西边,我坐在第一排南面右手座,从布局和设置看,像初中教室。
台上是位男老师,坐在讲桌后面的椅子上提问,通过提的问题推断,他教生物。老师喜欢互动,已经提出十几个问题,不点名,由学生自主站起来回答。我对生物课兴趣一般,扭头看窗外,向老师传递出明确信息:“你提吧,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里绝对不包括我。”
一会儿,老师将眼光瞄向我说:“我申请了一个校内基金项目,想创办一个杂志,总编辑由我本人担任,现在缺个副总编。本来我想给你个机会,只要你今天回答我一个问题,副总编就是你的了。可惜,你一个问题都没有回答。”
他的话要说多打动我,也就占50%。学校的基金项目,肯定有钱,但是生物杂志副总编对我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我故意嬉皮笑脸地说:“别啊,老师,你还是再提个问题吧,我保证抢着答。”
老师好像很满意的样子,站起来说:“我今天就向你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高分子聚合项目,我自己研制的实验器材,能有效提高面粉品质,提升制成品的口感。咱们日常吃的馒头、大饼、面包、蛋糕,如果用了我的机器加工过的面粉,就是人间绝味,保证让吃过的人终生难忘。目前我的成果在国内外尚属首例,你们在别的地方买不到,我现在就给你们烙点饼,用我的机器加工出的高分子聚合水和面,你们尝尝好不好吃,以前吃过这样的饼没有。”
老师说了很多,就像跟团旅行进了体验店,店员以为游客人傻钱多,竭尽说服之词,全力推销产品,非要游客带走几件才能完成任务似的。他拿出饼铛,也不知道从哪取来的面粉和油盐,边说边做,很快就让我们尝到他的手艺。我是第一个吃到的,切开的一块儿小薄饼,入口香脆,果然十分好吃,看来老师不光是吹的。
我吃完后,老师在桌兜里拿出一沓报纸,说:“你把这个给大家发下去,每人一份。”我不记得发报纸的过程,发完后站在教室后面东北角,将手中的报纸放在立柜里。各科发剩的资料都往这里放,以备有人丢失或者老师查找,因此柜子里已经满满当当,我只能放在最上面一层隔板上。
小学同学王传文拿着一块儿饼走到我身后,说:“老师让我拿过来的,说必须先让你尝,这是第二锅。”
我看着那块儿饼好笑,我的地位很高吗?专门让人送过来,非要让我先尝,没有这个必要啊,老师打得什么算盘,难道非要讨好我做杂志的副总编?刚才那块儿光皮没瓤,现在这块儿光瓤没皮,倒像是刚才那块儿落下的,老师一定是想让我全面了解,吃个底儿透。我没客气,接过来咬了一口,虽然口感不同,但同样很棒。
几乎整整一节课,老师都在介绍他的发明创造,看这架势,非要我们入脑入心、永世不忘。
我们扛着锄头回学校,临近校门踌躇不前,有点怕门卫盘查。冲南的铁栅栏门冷森森发着寒光,曾经无数次把我们挡在外边,自然是威严无比,气派非凡。相比而言,躲在门后的门卫显得很猥琐,一个个歪毛邪气,吹胡子瞪眼,腰直不起,腿脚不利索,要不是身上的保安服,跟街上的痞子流氓没什么两样。
门卫看着我们走过来,眼睛盯在锄头上,竟然没有为难我们,而是大开方便之门。要知道往常从没这么客气过,一般都要晾我们一会儿,再过来盘问,听我们解释。好了,不耐烦地登记放行;不好了,报告校长处理。我们进了校门,门卫在后面跟了几步,骄傲地指着东边的门房说:“我们也有十几把这样的锄头!”
最北面一排教室前,一条条长桌上放着几大盆菜,正是开午饭的时间,拿碗就可以吃了。我没有着急吃饭,因为手头还有点事需要办,锄头不知道什么时候放下的,我来到教室后面整理立柜。这时候教室前几排是空的,只有后面坐着几名学生,其中就有王传文。他正在挨个问谁有他需要的某件东西,我告诉他我这里好像有,让他不必费劲找了。最上层的报纸下,我抽出一条塑料包装的大扁片,也有点闹不清是什么,感觉就是他正在找的东西。
我们乘坐的商务车在乡间大道上由东向西行驶,克贤不知发现了什么还是有什么事,突然叫停车辆下了车,我怕他一个人出事,跟着出去,并让车先走。
路南边是几座土质碉堡,有圆形,有方形,顺着坡度,高低不同。门不大,但不规则,多为方形,有横着的,有竖着的。我没发现克贤有多大、多着急的事情,只能推断他是想看看这里稀有的建筑。左右已经下了车,我便也不再着急,进进出出、绕前绕后地看个够,毕竟在我们这一带,古迹实在太稀少了。
一个老头从东边的古堡边绕出来,走到我跟前叫我的名字,我抬头看,原来是董事长。他告诉我公司正在换届,这个时候在外面玩儿,不利于稳固我的地位,如果想有所作为,还是想办法回去的好。我谢过董事长,喊着克贤到路边拦车,没等我们招手,一辆大货车停在我们面前。
“师傅,方便搭个车吗?”我问。
“上来吧。”司机将副驾驶门打开,让我们上了车,也不等我们报上目的地,开车就走。
前面是条岔路,我们应该走上坡路,直接向西,但司机拐向下坡路,奔南边下去。
舅舅家院里很多人,我拿着一把斧子,在当院垒砌的大灶旁劈柴,顺手将柴火放进熊熊燃烧的灶火堂中。
大灶上架着一口大锅,我本来知道里面放的什么,好像是万众期待的美味,但是醒来后忘记了。感觉柴火差不多够用了,我放下斧子随意溜达,到了大灶的后面。大灶后面有个跟灶火堂差不多的洞口,没有前面高,紧挨着地面,里面没有火。我恍然,原来大灶是双层的。
灶火堂正口朝东,舅舅和哑巴蹲在灶北面,低头往灶里看。我好奇地蹲下来,灶后的洞口前后贯通,非常透亮,北面留了一个方形小口,舅舅他们就是从小口看进来的。灶下的地面上挖了一个正方形小池子,约半米见方,里面的东西给我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像是茅坑污秽之物。我想舅舅再不讲究,也没有这么干的,怎么把灶搭在茅坑上呢?
后来想,不对劲,舅舅和哑巴关切的目光可以说明问题,我又仔细看了看,地池里煮的是方肉,冒着温乎乎的热气。地池怎么加热的我却想不通,因为我是管添柴的,面前就一个高于地面的灶火堂,再往下面没有了。难道是用上面的温度加热,如果是那样,设计得太奇葩了,中间隔着那么远,热量传递效率低得可怜,什么时候再把池里的肉烘熟?
由于各司其职,别人的门道儿不好过问,我出了院门到过道里透气。我记得舅舅家是土坯墙,不知道什么时候换了砖墙,墙壁下刚刚除的草还没有来得及清理,我在门洞里拿了把铁锨,开始清理杂草。这时从门洞里出来几个人,跟我打声招呼,向南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