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二章 大唐军方(二)(1 / 2)钟山布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侯爷,吐蕃无视大唐,擅动刀兵,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不可忍当如何?起兵征伐?”冯宝道:“汝当知晓,本朝大军平定‘辽东’,今军力疲弊,况,远征之举,耗资不菲,朝廷何来余财?”

“侯爷,本朝陇右驻军加之西域驻军,合计超六万之众,只消半数,可击破吐蕃,至于军需,三万大军供给,关中足可支应。”

“此乃汝之意?亦或众人均有此议?”冯宝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既是吾意,亦为众意。”

冯宝这下算是明白了。合着大唐军方上下,早都算计清楚,认为用边军就可以打赢这场战争。

可是冯宝很清楚,吐蕃领军大相禄东赞,那是一位历史留名的豪杰,并不是那么好对付。

还有,吐谷浑那个地方是高原,尽管地势没有吐蕃那么高,但一般人上去以后还是会有一些高原反应,这就会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综合来看,以三万边军就想打败吐蕃人,那个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高。

冯宝并没有当场表明自己态度,而是又问询了一些用兵细节……

很快他就听出了不一样的意味。

因为许恢提到了“火药”与“煤油”。

稍微开动一下脑筋,冯宝旋即明白了军方到底是打的什么主意?

很简单,就是“炼油作坊”。

在当下的大唐,“火药”被认为是纯粹的军国利器,用于民间,那想都不用想,没有可能。

可“煤油”不同,这个东西,军民两用,需求量还奇大无比,然而,目前整个大唐只有“卫岗乡”能够产出,数量实在太少。

那么,“炼油作坊”必定会和“水泥作坊”一样,最终会转交民间。

可这种事情实施起来需要一个契机,“水泥作坊”是依靠修建“长安”到“玉门关”的千里大道来实现,所以,大唐军方选择照方抓药,意图用一场战事,推动“炼油作坊”落地,而且由于“石漆”西来,加上关中地区产煤,这就决定了“炼油作坊”必须也只能安排在关陇一带。

因为上一次“水泥作坊”的事完全由文官主导,结果就导致那些作坊背后,全部是豪门世家,军方一点便宜也没占到。

所以,在“炼油作坊”这件事情上,军方这才主动出击,避免又和上一次一样,全部利益落入文官集团手中。

冯宝来自后世,当然很明白军事为政治服务,并且以获取利益为主的行动,如果政治上没有需要,利益分配上又能够满足军方,那么这一场军事行动,很大可能夭折。

可问题在于,如何知道皇帝想法?此外,文官集团这一次也表示支持,说明他们也想在中间分一杯羹,那么,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呢?

冯宝可没有谢岩那么强的主观能动性,哪怕他把事情想得很透彻,也仅停留在思想当中,至于行动,压根没有。

然而,伴随民间舆论发酵,大唐整个官僚集团频频上书进谏……皇帝李治终于不耐烦了,把事情拿到朝堂之上商议……

“众卿家,吐蕃攻伐吐谷浑,此事虽与大唐并无直接关联,然终非善举,诸臣上奏,提议出兵,不知胜算几何?”大唐皇帝李治高坐龙椅之上,缓缓道出上述之言,随即又看了一眼满殿大臣,最后将目光落在“兵部尚书”高远身上,问:“高卿家,不妨当殿解惑。”

“陛下,吐蕃擅起刀兵,无视本朝,有藐视君上之嫌,出兵实属应当。然,本朝大军平定‘辽东’不久,西行远征殊为不智。臣以为,或可等些时日。”高远属于实干派,心中没有那么多算计,但他作为“兵部尚书”,又必须要考虑到军方的想法和利益,所以,说了一番模棱两可的话。

“陛下,臣有本奏。”

“卿家所奏为何?”李治对这名官员不是很熟悉,却也给了对方说话机会。

“微臣以为,召边军出战,辅火药之军国利器,足以完胜。”

“陛下,老臣附议。”大将军梁建方亦走至班列,行礼言道:“陇右驻军配属最新军械,征讨不臣,易也!”

“朝廷,何来军械?”李治缓缓地道:“征伐‘辽东’,消耗殆尽,梁大将军莫不知乎?”

“老臣知晓,然西域运往‘长安’之‘石漆’,每日络绎不绝,可谓堆积如山,‘卫岗乡’日产有限,难以悉数消耗,可于关中开设作坊以支应大军,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依卿家之意,还当设‘军械库’,囤积军需以备乎?”

“陛下,边军的负安境保民之责即可,无需征讨八方,故设‘军械库’实无必要,然此番情形特别,为保战事稳妥,老臣方有此建言。”

听完梁建方这番话,李治原本冷峻的面庞终于缓和一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