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这算得上是大周之国本,不动国本,周王室衰落是无可挽回的颓势,但若动摇了国本,大周恐怕只会更快分崩离析。
在周朝初年,分封是为了最快速度巩固地方统治,而随着地方越来越强,中央集权的旁落是早已注定的悲剧。
按照周礼,诸侯国根据爵位高低,可以拥有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的编制,而周王室的部队数量极其有限,若要让诸侯国把祖先受封的土地吐出来,无异于与虎谋皮。
召公虎长叹一口气,只得转移话题道:“攘外又当如何?”
兮吉甫道:“四夷者,非四夷也。数百年来,华夏人对四方异族极尽贬损之能事,所谓蛮夷戎狄,根本就不是四个种族,而是中原人根据方位给四周部落族群的鄙夷之蔑称。
“相传,自炎黄大败蚩尤,到武王灭纣,历来各个反对政权的战败者皆逃离中原,在四面八方同当地人杂居,因此被划为蛮夷戎狄之属,简单粗暴,反而加剧了他们和中原文明之冲突。
“北面之狄,有隗姓赤狄、姬姓白狄、瞍瞒长狄,本来非一枝。东面夷人与西面戎人杂糅姜姓、风姓、允姓、舒姓、偃姓各部族。南蛮更是有上百个姓氏的濮人、越人、荆蛮人。
“而这些四夷之众,又有多少尧舜、夏禹、商汤等华夏正统人的后代于其中?只因改朝换代,败者为寇,不得不流离失所、糅杂其中。他们本非同伙,之间亦互相征伐、仇杀、倾轧。
“然而,历来华夏统治者,皆采用隔离之策,一以贯之。正是中原人的自负和偏见,反让四夷同仇敌忾,成为华夏公敌,这难道不是大周统治者要反省的吗?”
召公虎感叹道:“兮公子之言,可谓振聋而发聩!”
兮吉甫道:“兮甲乃蜀人,祖上亦是蛮夷之辈;姬姓周族发迹之前,亦是和戎狄混居、互为婚姻。如此,又怎么能一刀切地对待四夷,不断征讨他们呢?“
召公虎自出兵彘林以来,再到化解五路犯周,他的确发现自己此前了解到的四夷都是被严重矮化的,大多是中原华夏之人为了抹黑他们。如今被兮吉甫一说,颇有豁然开朗之感。
召公虎道:“诚然,我们总说四夷反复无常,不服王化,但很多时候,我们华夏人所为也不厚道!周共王灭了同戎狄关系甚好的密国,周穆王伐犬戎、徐国,周昭王之伐楚,都很值得商榷。
“此前的统治者,只考虑如何从征伐四夷中获得利益,如何获得征服弱小和落后部族的快感,如何用粮食交换他们的牲畜和人口,抱着高人一等的姿态,把他们踩在脚下。
“事实上,这些四夷部落只是不认同周礼的繁文缛节,并不代表他们不懂礼义廉耻、灭绝人伦之纲常。反之,中原诸侯国中,乱伦、灭亲的事情又何尝少过?”
兮吉甫道:“太保有如此之深省,令兮甲佩服,也是大周之幸。四夷大多不务农耕,因此他们向来对夺取中原之地不感兴趣,又何尝谈得上觊觎中原呢?
“四夷所需工艺品、粮食,正如中原所需之马匹牛羊,靠边贸交换便可达成,又何苦付出血的代价,互相掠夺征伐呢?让四夷尝到甜头,我们自然也会获益匪浅。
“大周不妨用怀柔之政策,在四夷中扶持亲周之势力,这样就会大大化解诸异族之矛盾,同化其他部落,如大周同宗之姬姓白狄,西戎中姜姓之羌部落,岂不美哉?”
召公虎大喜,抚掌道:“如此,边患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攘外、安内之策,实属高见,孤甚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