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七五章 雩祭(1 / 2)姬为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周朝,求雨的祭祀,名曰“雩(yú)祭”。“雩”者,雨有亏也。

雩祭之礼,乃是从上古原始时期便有之,天子、诸侯皆行雩祭。天子有权雩于天,即向上天求雨,故称为“大雩”;而诸侯雩于境内山川,只能称为“雩”。

古人传言,旱灾之起,是由于有“旱魃作怪“。旱魃者,天帝之女也,最早要追溯到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

那一年,黄帝与蚩尤大战于中原,蚩尤手下有两员大将,乃风伯和雨伯,他们掀起狂风暴雨、兴风作浪,阻碍黄帝排兵布阵。

黄帝招架不住,便焚香祈求上天的垂青。上天念黄帝真诚,便派女儿“魃“降世临凡。“魃”能止水为旱,有了她的帮助,很快就止住了蚩尤布下的风雨阵,取得涿鹿之战的大胜。

然而,“魃”在这以后,却无法再回天界,只得流落人间,不曾想这给人间造成了极大的灾患。今后她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大旱。因此,“魃”也被后世视作旱灾之神,名曰“旱魃”。

而雩祭,就是乞上天赶走旱魃的原始宗教仪式,雩祭上所使用的舞蹈,便称为“舞雩”。

舞雩求雨之习,是先民最原始的祭祀,一直沿续至周朝。据上古的《神农求雨书》记载,上古神农氏贤人执政时,春夏两季久旱不雨,则必须向上天求雨。

如果旱情发生在东方,则由儿童舞雩求雨;如发生在南方,则由壮年舞雩求雨;如发生在西方,则由老人舞雩求雨;如发生在北方,亦是老者舞雩求雨。

神农氏求雨,以负责行云布雨的龙作为标帜图腾,这大抵是后世舞龙求雨的渊源。如东西南北皆舞之仍不雨,则在北门埋人骨以祈雨;如再不雨,则将巫祝放在烈日下暴晒;再不雨,则要在神山积柴击鼓而焚巫祝。

周王静举行大雩的祭祀,需要在镐京城的南郊筑坛,称为“舞雩台”,后世《论语》中有成语“沂水舞雩”,便是说的鲁国国都曲阜之外的沂水,有求雨祭祀的舞雩之台。

雩祭从二月开始,整整一个月,天天求雨,依旧干旱不止,春天的耕种眼看着又要完全荒废。

明堂之上,周王静一筹莫展,让众卿大夫各抒己见。

有大臣建议,根据《神农求雨书》记载,应当焚烧巫祝来求雨,被召公虎严词拒绝:

“连年旱灾,本就是大周德政有亏,这才得罪了上天而无降雨,如今若再行此伤天害理的杀生之事,岂不是更加得罪上天?”

召公世家并不迷信,这和前朝的执政者大相径庭,提议之人碰了一鼻子灰,只得怏怏告退。

商朝之时,巫祝之风横行,周朝为了清除前朝政教一体的制度,民间巫术行动被废黜,巫祝地位也大大下滑,只有官方才能组织诸如求雨舞雩之类的大型祭祀活动。

紧接着,大司空王子望建言道:“求雨未果,显然是雩祭的舞雩台有问题,需要兴修新的大台、高台,才能真正取悦上天。”

这个提议还轮不到召公虎驳斥,就立马被周王静委婉否决。他知道自己这位王叔不学无术,与其说通过兴建各种建筑就能示上天以虔诚,还不如说王子望指着这些工程来中饱私囊。

既不惩罚祈雨无功的巫祝,也不打算另兴建高台,大臣们瞬间鸦雀无声,他们已经找不到更好的建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