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轻松地喝着茶,并没有直接回答右相的问话,而是招呼大家坐下。然后问王忠嗣:“忠嗣,此处原为吐谷浑之地,你给朕讲讲吐谷浑的事情。”
王忠嗣想了想,答道:“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个分支,其先祖曾在辽东地区游牧屯聚。后来在西晋时由慕容吐谷浑带领一部分族人脱离辽东西迁,几经辗转三十余年,最后来到青海之地定居。慕容吐谷浑的汗位传至其孙慕容叶延时,在青海定居的族人将吐谷浑之名定为新的族名。而后又经过数代人的发展,吐谷浑不断兼并周边部族,以河湟地区为中心,逐步向青海、西域东南发展,终成拥有东西四千里、南北两千里国土的强大之邦。”
“但到了隋朝一统中土时,吐谷浑开始受到隋军的攻击,都城被攻陷,其故地尽数纳入隋朝版图,吐谷浑被灭国,余部逃窜至党项之地蛰伏。然而隋朝建国时短,此后天下大乱,吐谷浑余部乘机潜回故地复国。而后我大唐扫灭群雄重新一统中土后,太宗皇帝命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名将统领六路大军,再次将吐谷浑灭国,逃往外地的吐谷浑可汗被其手下所杀。太宗皇帝为安抚吐谷浑旧部,随即将入朝为质的慕容顺立为吐谷浑汗王并送至青海。但长期作为质子的慕容顺归国后难以服众,不久吐谷浑内部叛乱,慕容顺被其部将斩杀,其国人再立其子诺曷钵为主。至此,吐谷浑成为我唐朝的藩国。但也正是那时,居于青海之南的吐蕃逐渐崛起,国力强盛,开始觊觎吐谷浑之地。在对唐友好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死后,吐蕃便挑起数次战役侵食吐谷浑国土,并不惜与我朝开战。高宗皇帝时自大非川一役我十万军败于吐蕃后,吐谷浑全境便失陷于吐蕃。直至圣人开元年间,我朝经过几次会战,打败了吐蕃人,夺回了西海以北、以东的部分土地,但西海以西、以南的青海大部分土地仍然在吐蕃人手中。”
玄宗聚精会神地听完,又问:“卿说的大非川之役,就是由前朝名将薛仁贵统兵的那次大战?他一生战功赫赫,作战鲜有败绩,唯有那一场惨败于吐蕃,令人唏嘘。”
“正是。”王忠嗣回答。
“大非川离此地多远?”
“大非川位于西海之南,从此地去那,翻越赤岭后可到,估计要两日路程。”
李林甫一直观察着玄宗的神态,听得他如此问话,基本上猜到了这位皇帝的意图,于是张口说:“当年薛仁贵将军率十万儿郎出征大非川,吐蕃举全国之兵二十万相抗,唐军因将帅不和而惨败。多少大唐勇士的忠骨埋在那里。如今我大唐国运昌盛,圣驾既然已经来到此处,理应去不远的大非川祭奠将士们的忠魂亡灵。”
裴耀卿听罢吓了一跳,急忙劝阻说:“李大人,使不得!大非川已非我大唐控制地界,虽然那里并无敌兵驻守,但吐蕃大赞普亲率十万大军已经驻屯在离大非川不远的乌海,如果圣驾去到大非川,吐蕃人一旦来犯,圣人的安全如何护卫?”
李林甫笑道:“裴大人,吐蕃虽有十万军队虎视眈眈,然而我军左有陇右军三万、右有河西军三万,加上这里的八万禁军,共有十四万之众,圣人的身边又有王忠嗣大将军坐镇,陈玄礼大统领,皇甫惟明、牛仙客两位节度使及崔希逸、阿史那献、董延光将军……对了,还有恒王殿下,他们都是能征惯战的良将,难道还怕了吐蕃人不成?”
中书侍郎严挺之耐不住性子,对李林甫说:“李大人,话虽然这样说,但终究是陷天子于危险之地,不可臣下之所为也。”
户部郎中颜真卿也奏说:“圣人,大非川乃是非争议之地,即使要祭拜将士,也不宜圣人御驾亲往。”
玄宗听着群臣辩论,看着王忠嗣和陈玄礼两位将军。
陈玄礼见玄宗望着自己,连忙说:“微臣依从圣人旨意。”
王忠嗣看着玄宗,想了一会说道:“大非川的确为险地,臣不建议圣人亲往,但如圣人圣意已决,臣愿保圣人平安前往。此行乃是祭奠将士亡灵,并非与吐蕃人开战,但吐蕃军如来犯的话,臣将力敌不惧。”
首相张九龄远在长安,两位手握军权的股肱大将表态支持,玄宗心里有底了。神情激昂地对群臣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朕爱民如子,爱兵如儿。如今既已来到青海,怎能不去祭奠为国捐躯将士亡灵?诸位爱卿不必再议,朕意已决,明日启程去大非川。护国大将军王忠嗣总领三路大军防范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