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一章 寻梅文会(七)(2 / 2)品涩居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是以,他一直认为这样的词才是最美最动人心的。可李惟冷不丁地抛出这么一阙词,完全悖逆于时下的流行词风,却又是如此的叫人说不出一丝不好来,意境高远,胸怀旷达,营造出浑厚大气、激情荡漾的异样氛围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竟有如此词句,怎么就想得出这等词句来?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好像是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

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异曲同工,可以互相参看。

而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

李莲峰很沮丧,他突然发现自己错了,人生观瞬间崩塌了,原来自己素以为是最好的却并非是事实,一直自以为惊才绝艳、冠绝同辈,与自己相仿的李惟一比,却怎么也自信不起来,简直是全方位、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辗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纵然他读过李惟的词作,虽称得上乘,却也并非高到难以企及的程度,唯有那篇《爱莲说》叫人叹服,被誉为“千古咏莲第一文”,是有“李爱莲”之号。他知道李惟很强,但想不到竟然强悍如斯,强到他连丝毫争强斗胜的心都没有。看他云淡风轻地弹唱,一句句从他的口中冒出,终于如惊涛骇浪般叫人无处可避唯有身陷其中。

这样子的一阙词,便是与李青莲相比也是不遑多让的。谪仙者,昔有青莲居士,莫非今又有李爱莲乎?

十六岁的李莲峰,原便是少年心性,让李惟莫名其妙抛将出来的一阙词彻底扰乱了心神,对于自己未来的路那叫一个迷茫。

另一个震惊不已的是槐树下的那位女子。

她的父亲五旬方得此爱女,自幼宠溺有加,视为掌上明珠。其通晓史书,精谙音律,采戏弈棋,莫不妙绝,尤工琵琶,有“本朝第一才女”之誉。

她匆匆从江宁而回,早晨方到江都,便是为了这“寻梅文会”。

她期待着在“寻梅文会”上能出现好文章,并可为美文谱曲。是的,她最擅长的便是制曲。

今夜之所以选择在“流觞亭”伫留,是知晓江文茂在此守关。

关于江文茂此人,她父亲的点评一针见血:“此人狂妄放达,颇有魏晋遗风,文才只是中人之资,却是精通音律,尤善洞箫,呜咽中见真性情也。”

这就够了,江文茂的箫乃是江都一绝,闻者莫不叹其之精妙绝绝,奈何其人性也怪癖,只凭心情喜好吹曲,等闲难得一闻,但在“寻梅文会”这般场合定是能得闻佳音的。

果然,她如愿以偿了。

静静的听罢一曲,她有些意兴阑珊,江都虽是东都所在,这些年经历战祸冲击,不仅商业比不得江宁,便连往年之文昌鼎盛亦是没落了,到现在仍是那几位在支撑门面。嗯,父亲算是一位,再就是冯家那几位了。

今夜是文会第一日,想来是不会出现佳作的,只能寄希望于“踏雪阁”和“寻梅小筑”了。

这般念着,她便欲转身离开。

但随后的变故将她的脚步牢牢定住——琴声骤然响起,咿咿呀呀的难以成调。她皱了皱眉,瞥了亭子里那自命不凡的人一眼,迈出步去。但很快,歌声响起,她的脚步收了回来。然后,她定住了,亭子里传出的这曲子,这词,这人,犹若施了魔法一般,让她痴迷。

身边的侍女吃吃说道:“咦,这人不就是早晨渡口那位……打水漂的么?”

女子“嘘”了声,心无杂念,只静静的听李惟唱完这曲。

听完之后,她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