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九章 乱起(十八)(1 / 2)品涩居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呃,这是方县令在战前动员会上的总结语,有些不明觉厉的感觉。当然,始作俑者是咱们的李大郎。

约千名由官差及各色乡兵组成的平叛大军浩浩荡荡的离开如皋县城,沿着东陈镇、丁堰镇、白蒲镇、下原镇、九华镇、石庄镇、吴窑镇、江安镇、搬经镇、磨头镇等乡镇一路掩杀过去。

平叛军首次遭遇乱民是在距县城三十里的下原镇,双方力量对比悬悬殊:一方是手无利器的灾民,百余人;一方是大部分配置制式装备的半正规武装人员,千余人。双方甫一接触,在数个二愣子头领当场“阵亡”后,乱民溃败,除极少数几人趁乱逃走,余者尽皆被俘。而官兵仅付出轻伤三人的代价,几可不计。

经此一战,官兵士气大振,大有舍我其谁之势。其后,平叛军所至之处,鲜有反抗迎战之民寇,望风而逃者不计其数。

自平叛军开出县城之九月廿日至九月廿五日,转战县治三十七乡镇,将境内八股乱民一一击溃,俘虏收监乱民五百余人,将县城大牢塞得满满当当。至于平叛军的伤亡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后,如皋这支平叛军队又应江阴军之邀跨境剿匪,不几日又立功数起,一时间声名远扬,风头无俩。

事后总结,这支杂牌军队之所以能立下如此奇功,离不开四个字:攻心为上。

裴松之注《三国志》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又有《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所谓“攻心为上”,即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方是上策。

呃,说这句话的还是李大郎。当然,他还少不了提出些可行之策供李烨参考,至于李烨能做到哪一步就不关他这个幕后推手的事了。

不过,很显然,效果奇佳。

首先发动群众——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此次暴动的乱民多是本地人,除了一部分游手好闲的“刁民”以及小部分生活困顿的光棍,余者尽是被蛊惑的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后者是可以被争取“改邪归正”的。办法很简单,在平叛大军行动之前,尽量找出这一部分人的亲属,试着劝说回头是岸。

其次,派出人手在各个乡镇张贴“告乱民书”,言称除了犯有命案者,但凡能迷途知返的,官府可以从轻处罚,甚至免予处罚,甚至既往不咎。

另外,又张贴“告如皋百姓书”,称值此天灾之际,圣上、朝廷并没有忘记灾区人民,经过不懈努力,灾区通过外界的道路即将打通,赈灾物资已源源不断的运往灾区,希望这些日子受苦遭难的兄弟姐妹们再咬咬牙坚持坚持,同心协力共渡时艰,胜利必将属于人民。

李惟相信,不管在哪个时空,除了极少数人,寻常百姓只要有三餐一宿,纵然苦点累点,也没有谁会“叛乱”。

他这三记组合拳,全是心理战术。相对于后世Ⅹ销而言,这只不过是最“朴实”的攻心术,很肤浅,但放在这个时空,效果是显著的。作为王权统治教化下的黎民,思维模式单一,先天个性不足,能忍则忍,活着才是硬道理。

至于“放下武器缴枪不杀”这等承诺,就便皇帝有心秋后算账,多半也只能是高拿轻放不了了之。况且,告百姓书上盖戳的是县衙官印,自有个子高的充当接盘侠。只要能及时消除民患,横看竖看都是功大于过甚至有功无过的事儿。

总之,三连击后,乱民的心更乱了。

那一部分头晕脑热被裹挟着上路的人在经过开始那紧张刺激的心理历程之后,高潮退去,心下便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咱是有父母家人的呀,虽然生活艰苦些,但也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啊,怎么脑袋一发热就跟着这些个一看就不是什么好货色的人一起犯浑了?这样下去……不敢想了。

是以,“告乱民书”一出,这一部分人首先成了“逃兵”。官府都说了既往不咎,还傻乎乎的跟着这些人干嘛?等着被砍脑袋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