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公差也不是这么容易干的,县令、县丞、县尉这些流官毋需多言,衙门里的其他同僚几乎都是正经读书人出身,他这个盐商出身的无论如何低声下气,始终“低人一等”。至于他是赵郡李氏后人这样的传闻,也让人自动忽略。一来传闻未必真实,二来赵郡李氏又怎样?在前唐中期,所谓的“五姓七望”已然没落衰败,士族高门执掌天下之势一去不复返也。
他想扭转这种局面,却一直不知从何处下手。
或许,《赈灾条陈》会是X因素。
至于成为乡绅眼中的公敌……有得必有失而已。
捐钱捐粮,他与杜山河表现的最为踊跃。当然,这不是作秀。事实上,李家也损失不轻。
昨日,丁堰那边管事李忠差人来报,江水漫过堰堤,盐场一应设施尽毁,数个盐仓中也有进水,粗步估计共有千余斤盐及两千余石谷子被水浸泡,现正组织人手全力排水清理。
这些损失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也够肉痛一阵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李烨仍是将大部分心思用在抢险赈灾上,算得上一心为公了。
至于真正的操盘手李惟,却做起了甩手掌柜。
重生这个时空一百天了,尚未能完全融入其中,安安心心做个游手好闲、胸无大志的富二代,没事看看书写写字,游游山玩玩水,挺好的。
可一不小心就成名了,这实在是有悖于他的初衷的。名气这东西,于他而言并不美好。乍然间从呆子化身为名人,太过戏剧化了有没有?他可不想成为小白鼠。
但他终究是心存善意的,见不得人间惨事。都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大抵是没这胸怀的,只想让身边的人过的好些。眼不见为净,既然看见了,没办法视若无睹,那便尽尽心意,如此而已。
《赈灾条陈》只是他综合前世那个时空抢险救灾尽可能列举出来的条款。在那个时空,灾害紧急处置方案相当成熟,放在这个时空显然是超前的,甚至是天马行空的,但却十分高效。
灾情处置、灾民安置、灾后重建,一条条,一项项,只要依循条陈细则实施,便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的影响。
如灾民安置,先期得提供必要的生活供给,安抚人心,避免引发骚乱。之后便是稳定,家园毁了,可以在原址或者集中于某处兴建住房,后者更为妥当。这期间可以“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顾名思义,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此次飓风造成的危害极大,灾后重建任务繁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无家可归的灾民不愁没活干。
临时安置点几近饱和,官府可以号召灾民尽量投靠能接受他们暂住的亲友。而后张贴布告,灾后重建需要大量劳动力,暂时没有生计来源的可以“以工代赈”,一日两餐,工钱几何等等。
至于官府集中修建的住房,灾民可以低价购买,钱款不够的允许十年分期付款直至付请,官府并不收息钱。
这些公告内容在各个安置点反响热烈,灾民们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老百姓,历来是极易满足的,只要有吃的住的,就有笑声。
总之,有了《赈灾条陈》,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后来,这份《赈灾条陈》摆到了朝中各部堂长官的案头,观者无不眉头微锁又舒展开来。然后,首先是工部,接着是户部、礼部,自侍郎、郎中、员外郎一级级往下,就这本小册子的内容展开讨论。其间虽有争执,但很快形成统一观点,那便是,这册《赈灾条陈》所述面面俱到,大部分条款极具针对性,实在称得上是赈灾宝典。
这样一本小册子随即被要求在各部作为政令实施,并传至各级衙门。
如皋,李烨,始为朝中大员知晓。
但飓风过后的如皋,意外还是发生了。
导火索是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