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章 首次贷款 进快车道(1 / 2)江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市场经济蓬勃而起,计划经济的销售模式迟早会被市场打破的。”李长学据理力争。

李长学说的,这位张部长怎么会不明白,这也正是他担忧的,李长学说的这一天早晚会到来。他寻思一下道:“你们一个月能卖多少。”

“我们没卖过,得逐步来,逐步增加。”

“你们稍等片刻我去请示一下领导。”时间不长张副部长回来了,望了望李长学道:“我们厂长说了,现款现货,每月回款额至少50万。”张部长不紧不慢稳稳地说。

李长学闻听和任翰林、王连弟面面相覷,半天没说出话来。王连弟朝张部长道:“这是不是太多了,得容我们有一个过程呀。”

“这可不多,我们厂每月的产值五百多万。把文化站惹恼了,月销50万的商家得需要10多家才能取代它,这风险可不小呀。全厂近千名职工的饭碗子可不是开完笑的。要不是面临着市场转型的危机,我想这个口子,厂长是绝对不会开的。”张副部长一字一板严肃地说。

李长学三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球厂出来均闷闷不乐。李长学道:“这六、七十万资金,我跑银行贷一个试试。”

“如没抵押可没戏。”王连弟提醒道。

李长学第二天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银行,信贷科的业务员见来了客户还是满热情的,问道:“你们是哪家企业。”

“我们是滨海天力科技发展有现公司,是民营企业。”

“把营业执照给我看一下。”信贷员接过执照看了一下,见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金只有十二万元,笑了笑又道:“是民营企业而且注册资金也太少,还有别的抵押物嘛?”

“没有。”

“贷不了。”信贷员冷冰冰扔下一句话,不理李长学了。

李长学回来跑前跑后,将固定资产都算上又增资了三十万元,再去银行。

信贷员看了看笑了笑,道:“增资三十万也还是不行。关键是我们没有给民营企业贷款的先例。”

“那注册资金多少才行?”

“看注册资金只是一个方面,注册资金够了也仅是进了门坎,还要看你的财务报表,审计你的财务状况是赢利还是亏损,还要看你的资金流,还要看你的负债情况,还要看你固定资产含量状况等。评估你的企业是否具有还贷能力。你们自己要先弄明白,你的企业值多少钱,如被拍卖能卖出多少钱来。”这个信贷员还是不错的,他见李长学挺认真,讲的还算是耐心。但李长学听了他这一通的讲解,反而更灰心了。

李长学回到公司愁眉不展,王连弟道:“人家国营厂子有困难了可以找上级,咱们是后娘养的,一切问题得自己扛,倒闭了活该没人管。”

“长学,咱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也,有困难找政府,实属当为之举。”任翰林说。

“老学究,你想的美,找政府?找哪个部门?有管你的那个部门吗?别看个个部门都找你收钱,你有困难了,没部门管你。别做梦了。”王连弟一连串的揶揄,揶的任翰林说不出话来。

“李经理,高婶可早已高升,现在是街道办事处的书记了,雄居一级政府的一把手。”袁有才提醒道。

“这个我知道。”李长学答。

“长学,别拿街办不当衙门矣,那乃实打实一级政府。”任翰林也提醒道。

李长学万般无奈,硬着头皮,来街办事处找高婶。如有一点办法他也不愿意来,他知道这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街道办事处又不是银行,哪来的钱,有一百个理由可以拒绝你。他又怕高婶根本就无力解决而又不愿伤他心,凭空给高婶添麻烦。

高婶可以说是这片居民的贴心人,哪里有困难就有她的身影,她有一手油漆调色的绝技,有几个单位要高薪聘她,她不去,她却一心扑在街道这繁琐受累不讨好的工作上,她太好了,太累了。李长学心里纠结着,还是走进了街道办事处的大门,来到书记办公室。

“高婶。”

“哦,长学来了,你坐,你快坐。”高婶给李长学倒了一杯水,递在他手中,问道:“长学,你今天怎么有空来了,你有事。”

“嗯,我想找银行贷款,银行不贷我。”

“哦,你贷款做什么呀。”

“我的产品单一,销售下降,就要亏损了,我要扩大销售,想卖天利牌的球类产品,得需要六、七十万的资金。”李长学喃喃地说着,就像是一个跟家长说话的孩子。

“哦,天利的球是咱们滨海市家喻户晓的老牌子了,你还真有眼光。你卖过球吗?你贷这么多钱,你要是卖不出去,你如何来还贷”

“婶,这些我都仔细想过了,球从有它那天起就是圆的,再过多少年它也还是圆的,不会变成方的,它不像食品、服装、鞋等,有过期的可能,有不时尚的可能,球不仅过不了期而且随着物价上涨还有升值的可能。

现在这球是文化站包销,也就是通过全国性的一级站,省的二级站,地市的三级站再到零售这种落后的销售模式。球到消费者手中,是经过层层加码的,又慢又贵。而且各级文化站被冗员,库存,三角债等缠身困扰,销售费用大。

别看我现在弱小,我的销售模式是直接占领零售终端,而且我的销售费用低廉,更有利的是我们私营企业返利灵活。别看现在文化站体量大,一旦我站住脚,文化站根本就没法跟我抗衡。球,我真的不愁卖,您相信我。”李长学已经在商海里拼搏十几年了,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他现在完全可以说是厚积薄发。

高婶虽对销售不精通,但她感觉得到,李长学说的有道理,她是信服的。高婶又问道:“你这几年经营的怎么样呀?挣了点钱吗?”

“我开始时注册资金是十二万,现在注册资金已经是四十二万了。我还在新立开发区买了五亩地,盖了几间仓库,我总算有点产业了。我们公司现有正式员工十二人。我还长年雇一些临时工。”

“行,成绩不小,至少解决了十二个人的就业问题。这样吧,你把你的营业执照和财务报表,职工工资单,税单给我送来,我看一下,咱们一块想办法。”

“好,我这就回去拿。”

……

这已是高婶和李长学一起第六次跑银行了,“高婶,这储蓄所行吗?贷款都得在支行办吧?”

“要是不行,她早就把咱拒绝了?你没注意她那里有对公窗口吗?”

“对公窗口”李长学是早就看见了,实际上他是不相信在这里能贷出款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