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黄泉东去,两尊长生佛自青潮走出,一人衲衣染血,一人素袍白净。
二人回到各自的楠木轻舟上,皆负手而立,望向西面。
不远处,有一老叟持一根长竹竿,悠然泛舟而来。
老人鹤发童颜,倒是有几分仙人之相,只是,他穿了一身金袍金履,胸前挂了一枚巴掌大的紫玉,却是添了几分俗气。
“薛老。”李仲和青王皆躬身合掌,恭声言道。
老人轻唔一声,却并没有给两尊长生佛面子,自顾自地在浪潮上晃荡,时不时以竹竿点水,似是在寻找什么物什。
“嘿嘿,寻到了。”
老人咧嘴一笑,将竹竿伸入水中,片刻之后,自水里捞出了一个昏死的少年。
修禅人见到这一幕,微微颔首,而后自怀中取出一卷经文,将之抛给了老叟。
“数月前,李仲在薛老手里借了脚下的这一叶木舟,不过,那一日赶路匆忙,还未同薛老道一声谢。”
眼前这位泛舟的老人正是大渔村的薛不正经,也就是与姬夏同命三载的摆渡人。
而自水里捞出的那个昏死少年,正是去十八地狱走了一遭的岐山公子姬夏。
“免了免了,老夫是做买卖的,不讲这些虚的。”薛老叟嘴上说着免了,手上却是麻利得很,赶忙将经卷揣入袖里,笑道,“那一日老夫讨了你些金银俗物,也是为你好,若非是吾断去了你的富贵杂念,你又岂能入得天门,功德圆满?”
修禅人闻言扯了扯嘴角,他忆起初来大渔村的那一日,刚说出“借舟”二字,就被姬夏扒去了身上的金银灵石。
姬夏说,这是大渔村的规矩。
借舟之人,需在此地留下所有身外之物。
“这一卷《妙法莲华经》,薛老可要记得多念诵几遍。”修禅人意有所指。
薛老叟撇撇嘴,言道:“晓得,晓得。”
青王立在轻舟之上,瞧见姬夏被老叟救下,瞧见修禅人在与老叟叙旧,却并不慌乱,仍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大渔村的薛老,乃是薛仙诸多后人中最为特殊的一位。
身无修为,寿数千年。
此行之前,皇朝的老人曾对青王提及过一段秘事。
昔日有人族圣贤,年轻之时出海寻仙,就是借了薛老的船。
相传,薛老摆渡的圣贤,还不止一人。
也是由此,大渔村一脉能护住制舟画符的手艺。
也是由此,薛老被圣贤以大法力续命至今,地府鬼差不得渡他入黄泉。
“薛老,棋下的可还尽兴?”忽而,青王浅笑道了一句。
薛老叟嘿嘿一笑:“不尽兴不尽兴,子闻那小子,棋艺不精倒也罢了,偏偏每走一子都要思忖上半日,老夫耐不住性子,只得掀了棋盘。”
修禅人李仲闻言,微微蹙眉,
大商太师子闻,乃是三公之首,入天门已有千余载。
商皇子冶登位之前,子闻就已是位极人臣。
甚至,闻太师还是商皇、青王的老师。
此等人物,千年来为护大商安平,一直守在皇城朝歌,却不想今日来了此地,只为和薛老叟对弈一局。
“小师弟,此劫九死一生,已是这般不易,此后两劫,你又该如何去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