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接风城的诸多阁老,就有几位是自归墟归来的可怜人,入得仙山,得偿所愿。
而大渔村的村民能够守着先祖的手艺,不被外人夺去,也正是因为这几位大人物的庇护。
“即便是大商青王,也不敢在大渔村放肆。”姬夏颇为笃定。
此地距大渔村不过十余里,若是青王有心阻他,多半会在途中下手。
“来了。”忽而,修禅人淡然道了一声。
乍时,潮起三五丈,裹挟着万千梵文汹涌而至。
修禅人不露悲喜,负手而立,微微抬起头,一双佛目里有一对青灯亮起。
于是,潮水在楠木轻舟前停滞下来。
紧接着,有浩荡佛音传来,似一人独念经文,又似百位沙弥齐诵佛卷,又似万千老僧呢喃梵语……
姬夏心神一怔,在这浩荡钟鼓雷音中,他聆听到了许多颇为熟悉的字句,竟是忆起了三五十篇经文。
入梦修禅两百载,誊抄三千经卷。
今日偶有所得,虽远不及三千之数,但终是有所明悟。
“我佛慈悲。”
姬夏浅笑合掌,淡然望向前方。
万千“卍”字符文浮于水上,青潮似金潮。
良久之后,金潮涨起十数丈,却不能逾越轻舟一步。
只听得一声“阿弥陀佛”,金潮似奔马回首,复又退去。
而在潮落之时,有一叶轻舟浮于几人身前十丈处。
舟上立着两个人。
一人身挂蟒袍,目中桀骜,微微躬身立在另一人身后。
姬夏认得此人,正是昔日手提龙蟒剑欲要阻师兄长生路的大商子冶。
想不到,他也守在此地。
而另一人,是个面若少年的光头僧。
“青王?”姬夏有些疑惑,呢喃了一声。
少年僧人面若冠玉,却也宝相庄严。
他穿了一袭素袍,一双僧鞋,手上捧了一卷黄皮经卷。
他似是一尊佛祖金像,似悲似喜,似坐似卧,掌上的一卷黄皮书似是一株青莲,又似是一根佛杖。
姬夏只觉只需多瞧上这僧人几眼,就能觉悟成佛,渡苦海,登彼岸。
于是,他又忍不住再抬眼细看,却是瞧见了一张半哭半笑的鬼面,于无间地狱中受十八般苦难。
“阿弥陀佛。”
修禅人口念南无,这才让姬夏六根稍稍清净了些,再眯眼看去,却又只瞧见了一个手捧经卷的少年僧人。
修禅人上前一步,合掌行礼,浅笑言道:“常念上山晚了些,一直无缘与师兄相见。不过,师尊师叔常与吾等佛徒提起师兄,说师兄慧心识佛,说这须弥山上的诸佛,唯有师兄明悟了苦海二字。”
少年僧人合上经卷,亦是浅笑言道:“苦海之上,诸佛皆不如本座。可东海之上,诸佛皆不如你。”
佛祖如来遣常念下山,携经东来,于海上立寺传教。
故而东海诸佛,皆以常念为尊。
“今日,本座就以东海作苦海,吾倒是想瞧瞧,究竟是你不如我,还是我不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