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公里的路程,车队整整走了一天。到达库卡县城时,天已经快黑了。
先头侦察分队提前一天抵达,早已为后续部队选好了安营扎寨的地点。
团驻扎在县中学,教室就是他们的营帐。师指挥部和团驻县政府,礼堂的地板、座椅就是他们的行军床。团驻扎在县城边上的军马场,那里的草料库可以容纳上千人。
唯有团没有驻扎在县城,而是继续西行,到达距县城二十公里的羊达曼乡。团的施工地域是从羊达曼开始,一直往西一百二十多公里到胡拉甫乡。
师的官兵都知道,之所以将团派往那个方向,是因为那段施工线路最为艰险,有冰河要穿越,有山头要攻克。
每个团出动的兵力大体相当,分配的任务也差不多,在这场四个团同台竞赛中,团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境地。
团是师所属的拳头部队,向来以敢打硬仗着称。连续多任团长、政委,均是素质全面的优秀指挥官。
尤其是现任团长刘金昌,熟读兵书,作风务实,他常以曾国藩为榜样,教育部队不要出名挂号争彩头,而要“结硬寨,打呆仗”,靠实打实的真功夫,一项一项攻坚克难。
铺设光缆虽不比打仗,但也是锻炼部队、考验作风的重大行动,对于部队的机动、指挥、通信等方面都是很好的检验机会。
帕米尔高原尚沉睡在冬季,这里的牧民当然也在享受着冬闲的惬意。
羊达曼乡只有十几户人家,全是以放羊为生的牧民。
牧民的房子是政府统一修建的,每户一个小院,整齐地排列在山脚下的低洼处,避风而且临水。
乡政府只有三四间房子。尽管乡长、书记非常热情,想方设法将办公室和宿舍腾出来,也只能勉强保障团指挥所使用。团所属分队全都要自行解决住的问题。
无外乎两种方式,要么搭建帐篷,要么住在运兵的卡车上。
卡车里的空间毕竟有限,通常是留给炊事班住的。
外出施工,做饭是个大问题。炊事班要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把饭做熟,做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战士们吃不好,自然就干不好。
当地的牧民热情好客,他们邀请解放军去他们家里住,但没有一个人敢去。
部队出发前,明确了群众纪律,第一条就是不给群众添麻烦,任何人不能借住民居。
团政治处有一辆卡车,就停在羊达曼乡政府院内,与团指挥所在一起。政治处的七八个人挤一挤,住在车厢里可以将就,用不着搭帐篷。
当晚,部队安顿好之后,已经快十点了。战士们奔波一天,全都累了,打开铺盖卷,倒头就睡着。
陈默的床铺也收拾好了,就在卡车车厢的尾部。一条棕垫子,一床棉花褥子,一个棉大衣,一个羊皮大衣,还有两床被子。不得不说,这样的防寒措施应该是到家了。
次日,部队休整,以适应高原自然环境。
团长刘金昌带领各营营长奔赴施工一线,考察线路,明确分工,下达任务。
团与团之间有竞争,团内部,营与营之间同样有竞争。
团这次出动了1000人的兵力,全部任务是挖180公里的光缆沟,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每人要挖180米。如果每人每天挖3米长,需要两个月,如果每人每天挖4米,也需要40多天时间。
铺设光缆的壕沟有严格的标准。沟深120厘米,宽60厘米。按土方量算下来,似乎任务并不艰巨。团指挥所认为,40天完成任务应该没有问题。
有些分队决心更大,要在一个月内完成任务。战士们斗志昂扬,士气高涨。
开工以后,工程进展顺利。
光缆沟从羊达曼乡政府开始向西延伸。
乡政府所在的街道是沙石路,既没有硬化过的路面,也不需要考虑各种管线,战士们在白灰线的指引下,挥动镐锹,很快就挖出一条长长的光缆沟。
光缆沟从乡政府门前经过,绕过山梁,往西南方向前进。
这一带是山脚下的草场,土质较松软,挖沟并不怎么费力。甚至不用镐头,直接用铁锹铲土,就可以达到一米多深。
早上开工,中午时分,就有一些分队向团指挥所报告,完成了当天的开挖任务。
有的战士超级厉害,半天就挖了六米。按照这个速度,一天挖十米也有可能。
如此算下来,哪里需要四十天,甚至两个月,有二十天足够了。
开工首日,团所有分队全部超额完成任务。每个分队都涌现出一批突击能手。
政治处及时引导部队开展“比、帮、超”竞赛活动。各营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各分队组建互助小组,设立了“每日掘进之星”、“助人为乐奖”等丰富的竞争激励手段。
然而,帕米尔高原并不是看起那么温和友善,开工第二天,战士们就遇到了意想不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