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他乡遇故知(1 / 2)世间行乐亦如此
盛大的颁奖礼落幕,激动人心的交易完成,该见的世面见了,该拿的荣誉拿了,该捞的也都捞了。
为期十余天的威尼斯电影节,对中国代表团,尤其是对峨眉厂的这几个人来说,就像一场绚丽而匆忙的梦。
如今,梦将醒,归期已至。
在威尼斯的最后一天,各项事务基本处理完毕,代表团获得了一段难得的自由活动时间。
也就是在这时,陈屿遇到了一个有趣的人。
这人约莫四十岁年纪,戴着眼镜,面容精干,穿着一身得体的西装,主动迎上来,用带着明显粤语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打招呼:
“陈生!朱小姐!恭喜恭喜啊!真是为我们中国人争光了!”
陈屿认出,此人是香港电影界的知名人物吴思远。
在此时的香港影坛,吴思远算得上是承上启下的“1.5代”大咖。
他的地位自然比不上邵逸夫那样的巨头,但又比洪金宝、成龙、刘家良、袁和平这些正崛起的武师和导演要高,拥有自己的电影公司,擅长制片和发掘人才,眼光独到。
他经常穿梭于各大国际影展,既为寻找合作机会,也推销自己的影片。
香港功夫片能顺利转型功夫喜剧,吴思远功不可没,此外他还挖掘了徐克,也算是新浪潮的推手之一。
“吴先生,你好。”陈屿礼貌地与他握手,朱琳也微笑着点头致意。
考虑到这是在威尼斯,小两口说话也没那么在意,都是牵着手的。
“不得了啊!金狮奖!最佳女演员!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我在欧洲跑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我们中国电影拿这么大的奖!这是全体中国人的荣誉!”
吴思远语气激动,脸上洋溢着真诚的喜悦,与有荣焉。
他拉着陈屿又聊了几句,交换了联系方式,表示希望以后有机会合作,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那个人很厉害?”见吴思远走远后,朱琳好奇问道。
“以后说不定能合作。”
陈屿点点头,心里已经在想接下来的事了。
他心里清楚,随着国门进一步打开,与香港电影界的交流必然会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重要的窗口和桥梁。
至于另一位曾有过一面之缘、甚至发出过私下邀请的女明星,陈屿自那日分别后,便再未主动联系。
林清霞的身影或许曾在某个场合远远瞥见,但陈屿始终没有去找她。
他并非不解风情,而是深知其中分寸。
两人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身份敏感,一个是大陆官方代表团的骨干,一个是台湾地区的当红影星,在八十年代初的那个时间节点,任何超出公开场合正常交往的接触,都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解读。
为了自己,也为了朱琳,更为了整个代表团的安全,他必须谨慎,只能将那晚的邀请当作一段无伤大雅的小插曲,就此翻篇。
这算是放了鸽子,但也是形势使然的明智之举。
在最后的自由时间里,陈屿做了一件他认为必须要做的事。
他带着朱琳、何晴、周洁,特意找到了索菲亚·布朗和那几位借出晚礼服的意大利女大学生。
大家约在一家临水的咖啡馆见面。
“索菲亚,还有各位美丽的小姐,非常感谢你们那天的无私帮助!”陈屿真诚地说道,“没有你们的礼服,我们恐怕要在红毯上出洋相了。”
朱琳也动情地用刚学会的意大利语单词说道:“Grazie! Molte grazie!(谢谢!非常感谢!)”
何晴和周洁也在一旁用力点头,表达谢意。
索菲亚和她的朋友们都非常开心,她们看着朱琳,眼中依然带着崇拜。
“能帮助到我们的女王,是我们的荣幸!”索菲亚笑着说,“朱琳小姐,你穿着那件绿裙子,简直美得让人窒息!”
小麻雀们也上去一顿感谢,夹杂着英语、俄文和刚学的意大利语,弄得众人一顿欢乐,到处都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她还告诉陈屿一个消息:“陈先生,我明年就要从大学毕业了。我已经申请了去驻华大使馆文化处的工作,很有希望。说不定到时候,我们还能在BJ见面呢!”
这个消息让陈屿有些意外,也感到高兴。
索菲亚中文流利,又对中国文化抱有热情,如果能去大使馆工作,无疑是促进中意文化交流的好事。
大家在一起愉快地聊天,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