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给所有中国人争脸了!(2 / 2)世间行乐亦如此
它所能得到的政策重视、资源倾斜、创作自由度,都将不可同日而语。
甚至有可能,一跃成为中国电影对外展示的“门面”和标杆!
本来,韩三坪老哥还要当一把北影厂厂长才能升上去,但是照眼下这个势头俩看,好像没必要了。
一想到这些,何晴、周洁、章金莱这几个年轻人的心思都活络起来。
何晴偷偷看着和陈屿站在一起的朱琳,心想跟着陈导和琳姐,以后肯定有更多好机会。
周洁也在盘算,自己在《女儿国》里戏份不多,但这次经历是宝贵的资本,一定要想办法留在峨眉厂发展。
章金莱更是直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陈屿说:“陈哥,以后有啥好角色,可得想着点俺老孙啊!俺觉得峨眉厂风水好!”
就连唐国墙心里也有些波动。
他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演员,那是军队单位,管理严格,而且他已成家立业,调动工作牵涉太多,没那么容易操作。
但他看着眼前这群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再想想峨眉厂即将迎来的广阔前景,心里也不由得生出几分感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第二天,如同预料的那样,欧洲各大媒体炸开了锅。
许多报纸的文化版、甚至头版头条,都被来自威尼斯的消息占据。
意大利最大的报纸之一在头版刊登了朱琳手举奖杯的大幅照片。
照片上的她,身着那件墨绿色丝绒长裙(有些报纸用的是红毯照片),秀发挽起,面容端庄秀丽,眼神清澈而激动,明艳不可方物。
标题异常醒目:“东方女王加冕!中国演员朱琳威尼斯封后!”
文章极尽赞美之词,称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女演员,以其对女儿国国王细腻而富有层次的演绎,征服了所有评委,她的获奖是“实至名归”,是“威尼斯向伟大表演艺术的致敬”。
法国《费加罗报》的文化版头条写道:
“威尼斯之狮向东方咆哮:《女儿国》双金临门,朱琳闪耀水城。”
报道详细描述了颁奖典礼的盛况,尤其强调了朱琳在红毯和领奖时展现出的独特东方魅力与谦和气质,称她为“本年度欧洲影坛最令人惊喜的发现”。
英国的《泰晤士报》也罕见地以较大篇幅报道了此事,标题相对克制但意义明确:
“中国电影突破壁垒,威尼斯斩获最高荣誉。”文中提到朱琳的表演“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精准地捕捉并诠释了女性情感的复杂与力量”。
这股报道热潮,将朱琳和《女儿国》的知名度推向了新的高度。
甚至连时任意大利总理的科西嘉,在一次公开场合被记者问及时,也笑着表示自己听说了这部获奖的中国电影,并对影片所表达的“关注女性事业”的理念表示了赞赏和支持。
这无疑又为《女儿国》增添了一层光环。
要知道意大利作为欧洲五pig之一,打仗练兵不太行,但是论艺术品味,人家可是独一味的。
连总理都出来站台,这足以说明《女儿国》对电影节,对眼下意大利影响之大,到了不得不出来说两句的感觉。
当然,作为局中人,陈屿明白这倒不是因为《女儿国》本身有多出色,它纯粹是赶上了好风口而已。
1980年,恰逢女权主义运动第二波兴起,而且已经发展到最高潮,广大妇女同胞们憋了几十年,就像个火药包压在老欧洲头上,而《女儿国》的出现,恰似这一点火星子,直接拉爆。
作为这次浪潮的最大受益者,《女儿国》受到无数关注,再加上本身质量过硬,所以最后拿了奖。
正是应了雷总那句话,只要踩对了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不过陈屿可不想当猪,也不想一直一来风口,女儿国只是自己挑战的第一个小山口,接下来要挑战的高难度还多着呢。
比如征服香江,一统南北,剑指北美等,不然哪来的钱买岛?
少妇白的理想是当官,但陈屿的理想是求财,南北歧路,终归一统。
就这样,在万众瞩目的颁奖礼结束后,《女儿国》及其带来的东方旋风,热度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再次水涨船高。
陈屿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庆祝归庆祝,激动归激动,但他心里还惦记着更重要的事情。
面对欧洲媒体铺天盖地的赞誉和再度飙升的热度,他不动声色,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猎人,耐心地等待着最后两位,也是最重要的两位买主——北美和日本的片商,再次主动送上门来。
他知道,手里握着金狮奖和最佳女演员这两张王牌,谈判的主动权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