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9章 《女儿国》首映!(1 / 2)世间行乐亦如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电影节的第三天,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一丝不同寻常的紧张感。

对于中国代表团而言,这一天意义重大——两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将首次在威尼斯亮相,接受来自世界影坛最苛刻目光的检阅。

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是真正的角斗场,旨在评选出最高荣誉金狮奖。

每天这里只会安排三到四部顶尖影片的放映,每一场都伴随着严肃的媒体发布会,是电影节最核心、最受关注的部分。

而非竞赛单元则宽松许多,更像是电影交流和展示的集市,主打一个随便。

能进入主竞赛,本身已是一种认可,但随之而来的压力和审视也是成倍增加的。

在中国代表团内部,资源的倾斜在这一天显得尤为明显。

最好的上午黄金场次,毫无悬念地分配给了北影厂的《伤逝》。

为了这一刻,林斌可谓是做足了准备,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官方资源,试图营造一个完美的首次亮相。

从一大早,他就带着北影厂一行人精神高度紧张地忙碌起来,检查放映拷贝、确认媒体名单、反复叮嘱回答口径……

那架势,不像是来参加艺术交流,倒像是要打一场只许胜不许败的硬仗。

王心刚、水华导演等人也都面色凝重,如同即将踏上战场的士兵。

陈屿带着峨眉厂的人在一旁看着,倒也乐得清闲。

唐国墙低声对陈屿说:“小陈,看这阵势,压力不小啊。”

陈屿笑了笑没说话,他心里清楚《伤逝》背负的东西太重了,这种如临大敌的状态,往往都要坏事。

上午九点半,《伤逝》的放映厅外,果然聚集了不少媒体记者和受邀的电影界人士。

对于这个时隔多年重返欧洲主流视野的东方国度,很多人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想知道,在铁幕之后,中国的电影人究竟在拍些什么?

是否带来了令人惊喜的艺术表达?

在林斌略显紧绷的引导和赵德元严肃的注视下,媒体和观众们陆续入场。

《伤逝》的胶片,在放映机中开始缓缓转动。

放映厅内,灯光暗下,银幕亮起。

影片以其特有的、带有北影厂标志性的严谨和略带舞台感的风格,讲述着上世纪二十年代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冲破封建束缚结合,却又在现实生活压力下爱情消逝、最终悲剧收场的故事。

平心而论,作为鲁迅先生名著的改编,影片在还原时代氛围、体现原著批判精神方面是下了功夫的。

演员的表演,尤其是王心刚,堪称精湛。

影片的摄影、美术也都体现了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工艺水准。

然而,一个半小时的放映过程中,陈屿能敏锐地感觉到,现场的气氛却有些古怪。

对于那些看惯了法国新浪潮的跳接、意大利现实主义的粗粝、德国新电影冷峻思辨的欧洲电影人和记者来说,《伤逝》的叙事方式显得过于传统和工整,甚至有些“老套”。

现在是1980年代,就连苏联人都不这么拍电影了啊~

影片所探讨的知识分子彷徨与爱情悲剧,在西方影评人看来,其深度和锐度似乎并未超出他们几十年前就已经涉猎过的范畴。

如果不是顶着“来自神秘中国”和“鲁迅改编”这两个特殊的光环,这样一部影片,以其纯粹的艺术完成度,能否闯入竞争激烈的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确实要打上一个问号。

影片终于在一种略显沉闷的气氛中结束。

灯光亮起,银幕上出现字幕。

台下响起了礼节性的、但并不算热烈的掌声。

更多的是记者们交头接耳的议论声,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失望和疑惑。

“这就是中国现在的电影?叙事手法太陈旧了……”

“除了时代背景,我看不出太多新意。鲁迅的批判性似乎被柔化了?”

“摄影和表演是好的,但整体……缺乏惊喜。”

“我以为会看到更不一样的东方视角,结果还是一个……嗯,略显沉闷的爱情悲剧?”

“尼采说,平庸才是这世界上最大的恶,这就是了。”

这些议论声虽然不大,但像一根根细针,扎在北影厂几人的心上。王心刚的脸色有些发白,水华导演的眉头紧紧锁住。

紧接着的媒体发布会,气氛更加尴尬和尖锐。

一位法国《电影手册》的记者率先发难,问题直接指向水华导演:

“导演先生,我很尊重鲁迅先生。

但我想知道,在1980年的今天,您为什么选择用这样一种相对保守和传统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

影片似乎并未在电影语言或思想深度上,带来我们预期中的、来自中国的新的冲击力。它更像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教科书式电影。”

水华导演张了张嘴,他想谈原著的精神,想谈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对经典的诠释,但话到嘴边,看着台下那些充满质疑和期待更深层次回答的眼神,又觉得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最终只是含糊地解释这是对经典的忠实呈现。

另一位意大利记者的问题更不客气,目标直指影片内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