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新官三把火(2 / 2)世间行乐亦如此
“那个优秀创作奖,要是能拿到,抵得上一个月工资了吧?”
“看来跟着韩厂长干,有奔头!”
“不错啊!我们这算是盼上好日子了?”
议论声里,充满了欣喜和期待。
韩三坪这一手,不仅温暖了人心,更巧妙地团结了大多数职工。
他深知要推行更激进的改革,必须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这些福利支出,在他看来,是必要的投资,能换来队伍的凝聚力和高昂的士气。
果然,厂区里的氛围明显活跃了许多,人们走路的步子似乎都轻快了。
当然,有了前面两把火后,这事还不算完。
第三把火,则直接指向了峨眉厂的核心业务——拍电影。
在一次由创作部牵头、各科室骨干参加的业务动员大会上,韩三坪亲自到场,没有客套,直接定调:
“同志们,我们峨眉厂,不能再满足于小打小闹,一年两三部片子,撑不死也饿不着,那叫什么?
叫守成,叫懈怠!
电影是什么?是精神食粮,也是文化武器,更是我们为国家创造价值的事业!”
他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声音铿锵:“从今年开始,我们峨眉厂的年度拍片计划,下限是五部!只能多,不能少!”
“五部?”台下响起一片吸气声。
袁厂长在的时候,一年能拍四部就算高产了,通常都是两部或者三部。
别小看,就这两三部的名额还是国家要求的,不然有可能一部都拍不出来。
五部,这几乎是翻了一番!
“韩厂长,这……剧本来源呢?拍摄资金呢?导演和演员班子也跟不上啊……”有老成持重的干部提出疑虑。
“问题提得好!”韩三坪似乎早有准备,
“剧本不够,就发动大家写!
鼓励所有有想法、有故事的同志都动笔,厂里成立剧本评议小组,陈德有主任牵头,陈屿副主任具体负责,挖掘好本子!
写出来的本子,就算暂时不能用,也要组织讨论,帮助作者修改提高,我们要建立一个剧本库!”
“资金问题,我们要解放思想!不能光等着上级拨款。
《神刀》的成功证明了什么?证明了好电影能赚钱!我们要想办法吸引社会资金,甚至可以学习香江的经验,探索合拍模式。
至于导演和演员,更要大胆启用年轻人!
老同志要做好传帮带,但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
我们要形成梯队,要给新人机会!”
韩三坪的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提高产量,意味着工作强度会大幅增加,但也意味着机会更多,成名成家的可能性更大。
对于有抱负的年轻导演、编剧和演员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利好。
会场里,年轻人们的眼睛明显亮了起来,交头接耳间充满了兴奋。
但也有保守派心里打鼓:这么搞,会不会太冒进?质量怎么保证?万一拍出来的片子砸了锅,责任谁负?
可韩三坪根本不给他们质疑的机会,直接一锤定音:“规矩定了,就要执行!散会之后,各科室、创作部各组,立刻讨论落实方案!我要看到具体的计划和进度表!”
三把火熊熊燃烧,整个峨眉厂仿佛被注入了强心剂。
以前那种略显沉闷、按部就班的气氛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躁动、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景象。
公告栏前总是围满了人,车间里机器轰鸣得更带劲了,办公室里的灯光也常常亮到深夜。
韩三坪用他强势而高效的作风,迅速奠定了自己“少壮派掌门人”的地位。
私下里,已经有人开始带着敬畏称呼他“韩老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