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峨厂(2 / 2)世间行乐亦如此
陈屿也纳闷,不知道自己扫地的照片被拍下来没,以后裱一裱,这可不就是扫地僧么?
看了看周围的人群,又看向李强,他这才坦然道:“非常感谢中青报的厚爱和读者朋友们的错爱。那篇文章不过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感受,能引起大家共鸣,我也很意外。专访当然可以,只是这里……”他环顾了一下略显拥挤的图书馆大厅,“会不会影响同学们学习?要不我们找个安静点的地方?”
李强闻言更是赞赏,连忙说:“还是陈屿同志考虑周到。我们已经和图书馆方面沟通好了,他们同意借用一间小会议室。”
一行人来到图书馆二楼一间安静的小会议室。
落座后,灯光打开,相机也准备就绪,访谈正式开始。
李强打开笔记本,开门见山:“陈屿同志,您的《告别与出发》感动了无数人,尤其是同龄的青年。
文章中您既深情回顾了那段特殊的青春岁月,又充满了面向未来的勇气和理性思考。
很多人读完都感觉‘说出了我们心里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写这样一篇文章的?”
陈屿略微沉思,语气诚恳:“其实最初只是一种自我梳理。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岁月,从城市到乡村,再从乡村回城市,这其中有很多迷茫、失落,但也有收获和成长。
我觉得,无论是沉湎于过去的伤痛,还是完全割裂过去,都不是最好的态度。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对经历的沉淀和消化;‘出发’也不是盲目向前冲,而是带着经历赋予我们的力量和责任,更清醒、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我只是把这种想法如实记录下来,希望能给自己,也给有类似经历的朋友们一点慰藉和力量。”
他的声音平和,条理清晰,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仿佛在和朋友聊天一般自然。
“您提到‘收获和成长’,在很多人看来,那段岁月更多的是浪费和苦难。您如何看待这种不同的视角?”李强追问道,问题开始深入。
陈屿点点头:“我理解这种看法。苦难是真实存在的,青春的黄金时期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度过,这种代价不容忽视。
但我个人觉得,全面地看待那段经历,或许更有意义。
它让我,让很多人,真正了解了脚下的土地和真实的国情。
我们看到了农村的贫困与坚韧,感受到了最质朴的情感,这种对国情的深刻认知,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它让我们思考问题不再浮于表面,行动不再局限于空想。
这或许就是磨难带来的‘馈赠’,它锤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更懂得珍惜,也更具有责任感,想要为改变些什么而真正去努力。”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辩证的思考,既承认苦难,又超越苦难,展现出一种豁达而积极的历史观。
在场的记者和悄悄跟进来的几位学生代表都不禁点头。
李强眼中闪过赞赏的光芒,接着问:“那您如何看待现在很多青年中存在的迷茫情绪?以及,您认为您的‘出发’,方向在哪里?”
陈屿笑了笑,眼神明亮而坚定:“迷茫是正常的,尤其是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开端。
旧的秩序和价值观在调整,新的蓝图正在勾勒,我们站在十字路口。
但我觉得,迷茫不应导致颓废,而应激发思考和实践。
至于方向,我说不好太大的道理。但我相信,个人的‘出发’如果能和国家、民族的需要结合起来,脚步就会更稳,力量就会更大。
具体到我个人,我热爱文学,喜欢思考,目前也在努力学习。
我希望未来能用我的笔,继续记录这个时代,反映我们这代人的心声和探索,如果能给社会带来一丝微小的积极影响,那就再好不过了。
就像今天上午,我刚刚参观了峨影厂,看到那里的电影工作者在有限的条件下,依然充满热情地探索艺术、反映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出发’。”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对时代和行业的观察,显示出不仅关注自身,更胸怀大局的视野。
访谈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陈屿侃侃而谈,既有真情实感,又不乏理性深度;
既谦虚低调,又透着自信和担当。
他谈文学、谈时代、谈青年责任、谈电影艺术,
言语间展现出的见识和格局,完全超出了他的年龄和身份,让资深记者李强都暗自惊叹。
最后,李强合上笔记本,由衷地说:“陈屿同志,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您让我们看到了一代青年冷静思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您的文章和您今天的谈话,一定会给更多的青年带来启发和力量。下一次您来BJ,一定要来我们中青报看看!”
“一定一定~”
采访结束后,李强又特意和陈屿交换了联系方式,表示希望以后能保持联络。
晚上七点,陈屿这才推出自行车,迎着晚霞回筒子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