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章 李行远的未雨绸缪(1 / 2)星雨满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致远科技的产品和用户都是是在线上。

致远的商业模式也属于互联网轻资产运营。

作为华夏根基的实业,是李行远商业版图必须要点亮的地方,虽然互联网科技公司某种程度上也算实业。

只是在华夏实业的核心一直没变过,就是指制造业。

李行远如果想要长期在国内立足,不被左右,深度绑定制造业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优品汇这种自营电商也是深度绑定制造业的方式之一,只不过B2C电商更多还是一个贸易商,也只是涉足商品零售环节。

大师一直心心念念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这些未来关键产业,都是需要高端制造业作为支撑。

如果说人工智能产业是20年后的事情,距离2005年尚且遥远,但云计算和智能手机以及芯片半导体这些是已经出现的产业。

这几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完全都受制于制造业发展进度的限制。

没有这么多基础制造业作为支撑,智能手机、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这些都将发展缓慢。

李行远都知道移动互联网即将到来,那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核心载体智能手机,必须要抢占一个入口。

以开发智能手机软件载体的致远科技,将获得更大的增速和成长空间。

智能手机作为消费电子产业的集大成者。

李行远通过投资智能手机制造,还能慢慢的向消费电子的上游元器件进行逆向投资。

李行远现在做出来一个芯片,想要说服下游生产商改用李行远的产品一样是极其困难的。

李行远不认为自己成立一个团队,投资做芯片半导体之类的元器件研发生产。

然后立马就获得世界一流水平,这些东西都是需要不断的研发迭代的。

但下游的电子产品生产商们,恐怕不会愿意拿把自家的产品当成一个实验品,陪着李行远一起,在这条路上不断的投入重金,长时间的摸索前进。

既然如此,那李行远不如自己成立一个手机团队,也就是传音通讯,只要传音跟上接下来到来的智能手机的浪潮。

李行远就能依靠传音手机的出货量,实现向上游零部件的研发出产品,有稳定的采购者,一起合作迭代。

通过这种方式,慢慢的实现更替手机内需要进口或者利润空间极大的零部件。

比如手机的屏幕,锂电池(功能机时代更多是镍锂电池),基带通讯芯片,CPU等一堆手机的核心元器件。

以上这几个零部件是占手机制造成本的一半以上。

制造业有一个不同于互联网产业的特点是它极其注重品控和成本控制。

比如像富士康,和硕,立讯精密这些代工厂。

之所以能依靠5%不到的利润存活,是他们能够很好的压缩成本,当然这里面不可避免的牺牲了一些劳动者的权益。

像后来崛起的比亚迪,之所以能做到同一款汽车只卖798,也是依靠其从代工积攒下来的成本控制理念和团队。

电子代工产业在长三角地区也有很大的规模。

传音通讯完全能设立在魔都,李行远最后还是决定把传音这家公司设立在粤省鹏城,一方面是因为鹏城的电子产业,确实领先于长三角一头。

另一方面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两大前沿阵地。

李行远也从来没想过,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同时下注才符合李行远商业蓝图构想。

这里面牵扯到了一些背景势力,有的时候总部在哪里,你就是哪里的企业,虽然说起来很老套俗气,但是有的时候就是事实。

从震旦大学毕业的李行远团队身上都带有魔都烙印。

正常来说李行远完全借机和魔都这边搞好关系,来获取更多的资源扶持。

只是这样会导致致远科技和李行远完全绑定在一个地方,这不符合李行远的规划策略。

鉴于此,这也是李行远为什么大费周章,非要挖文静,并且把她安排到香江的原因。

在香江的文静能够保证李行远后续公司产品出海计划的顺利畅通,还能通过香江辐射到粤省鹏城地区。

传音通讯的总部放在鹏城,现在看来是毫不起眼小喽喽,只需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就会出现明显变化。

致远科技的产品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功后,李行远也不可避免的需要走向前台。

在走到舞台中央时,也是李行远被人拉拢的过程,这时候李行远就需要更多的护身符或者说退路来以防万一,威慑某些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