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02章 股市大牛(2 / 2)任猪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全民炒股”的热浪席卷大街小巷,远东证券交易所的大厅里,每天都挤满了手持资金、渴望借股市东风“暴富”的投资者。

就在这股狂热中,李家成带着他的维港置业资料,低调走进了交易所大门——对他而言,这不是“追风口”,而是为这家尚显稚嫩的地产公司,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跳板”。

彼时的维港置业,与前世李家成一手打造的“长实”相去甚远。前世的李家成,凭借“香港塑胶第一人”的身份,在 19591961年巅峰期每年狂揽上千万港币利润,19571966十年间累计盈利超五千万,1968年地产抄底时能轻松拿出一两千万资金,1972年上市前长实资产已破亿,集资 3200万港币,虽属中型地产公司,却已是行业不容忽视的新势力。更何况,当时李家成必定还有不少个人资产,并不是都上市。

而这一世,塑胶市场的“蛋糕”早已被华泰集团牢牢占据——作为全球塑胶的发明者与开拓者,华泰凭借技术与规模优势,垄断了欧美主流市场,李家成的塑胶厂不过是众多“跟风者”之一,巅峰期每年利润也仅百万级别,与前世的“千万盈利”判若云泥。

资金的差距,直接决定了地产布局的力度。1968年香港地产低谷期,李家成倾尽所有,也只拿出 300万左右港币抄底,仅够拿下几处小型工业物业;截至 1972年筹备上市时,维港置业的资产总值仍不足 3000万港币,旗下仅有一幢工业大厦与几个住宅地皮及零散物业,在香港地产界,只能算是“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好在此时的香港股市,正处于“四会并立”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九龙会的特殊时期,为吸引企业上市,交易所大幅放宽门槛——只要资产达标 2000万港币,即便业务是酒楼、小厂,也能申请上市。这扇“低门槛”的大门,成了维港置业唯一的上市机会。

走进远东证券交易所主席李福兆的办公室,李家成刚坐下,便感受到了对方毫不掩饰的傲慢。

李福兆靠在真皮座椅上,手指漫不经心地翻阅着维港置业的资料,语气带着居高临下的审视:“李先生,恕我直言,你的维港置业,在香港地产圈顶多算‘蚊子企业’,资产不足 3000万,跑到我们远东会来上市,实在有些小题大做。”

这番话像一记闷拳,打得李家成心头一紧。

他清楚,李福兆作为远东会的创始人,在香港证券界颇有话语权,尤其在当下股市狂热期,交易所掌握着“上市审批”的主动权,根本不愁优质企业资源。

他强压下心中的不适,脸上堆起谦逊的笑容:“李主席说得是,维港置业尚在起步阶段,能有机会在远东会上市,全靠交易所的扶持与李主席的栽培。”

见李家成态度恭顺,李福兆脸上露出一丝满意,话锋一转:“不过,我们远东会向来愿意给中小企业机会,上市的事,原则上没问题。”

话音未落,他话锋又陡转,“但我们这里有个‘规矩’,不知道李先生清楚吗?”

李家成心里“咯噔”一下,预感事情不会顺利,却还是硬着头皮问道:“还请李主席明示。”

“上市流程复杂,从材料审核到路演推介,我们团队要耗费不少精力。”李福兆端起茶杯,慢悠悠地说道,“总不能让大家白辛苦,所以按‘规矩’,你要给我们交易所的核心团队,送一批红股。”

所谓“红股”,看似是“分红赠股”,实则是赤裸裸的敲诈——相当于让交易所人员无偿获得维港置业的原始股份,上市后股价暴涨,这些股份便能轻松翻倍套现。

李家成瞬间攥紧了拳头,他一向厌恶这种“潜规则”,但转念一想,如今香港四所并立,远东会已是门槛相对宽松的选择,若此处碰壁,其他交易所恐怕只会更苛刻。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抵触,点头应道:“既然是交易所的规矩,我自然遵守。只是有个不情之请,此次上市,我们希望能融资 1000万港币,还请李主席多费心。”

李福兆放下茶杯,重新拿起资料扫了一眼,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1000万?李先生怕是对自己的公司估值太高了。按资产 2500万算,公众股占比 25%,最多只能融资 750万。当然,”他话锋一顿,故意拖长语调,“要是‘诚意’足够,也不是不能再谈谈。”

“诚意”二字,像一根刺扎在李家成心头。他瞬间明白,李福兆口中的“谈谈”,无非是想要更多的好处——要么增加红股数量,要么降低公司估值让交易所人员低价入股。

为了达成上市目的,李家成也只能任由李福兆等人痛宰一笔。

然而李福兆等人也非常狡猾,要的股权最后都折算成数倍的‘发行股’,当然价格低廉,这样一来,他们相当于也是购入,而非直接勒索。

此时陈光良的妻弟严祖和,也在将‘大家乐餐饮’和‘和盛置业’进行上市,这两家企业分别筹集资金2000万、2500万。

此举,让严祖和跻身香港的一流商人,大有恢复祖上荣光的意味。

当然了,比起严子均当年,严氏子嗣如今却是差的远;但是,能历经四世而不落败,也是值得人称赞的。

当然,熟悉严氏家族的人都知道,人家有个‘好女婿’,随随便便也能让其受益匪浅。

这一日,严智多在香格里拉酒店过寿,陈光良携严人美为其贺寿。

77岁的严智多,精神奕奕,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长子算是在商界站稳脚步,次子虽然已经移居加拿大,但在加拿大现在也做了点小事业,比起哥哥虽然差距远,但也算平稳。

严祖孝聪明的地方在于,他移居加拿大后,其在香港的产业——依旧有人在替他打理,甚至‘真美味’快餐这次也准备上市,因为其资产也满了2000万,是香港第二大快餐集团,拥有15家门店及一些自有物业。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