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03章 袖手旁观(1 / 2)任猪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怡和公司总部大楼里,新任主席亨利凯瑟克正站在落地窗前,目光扫过脚下的城市——这位凯瑟克家族第五代掌舵人,刚接过怡和的权杖,却将集团大权牢牢攥在手中。

彼时的怡和,正处于六七十年的鼎盛期,旗下掌控着 200多间公司,业务遍及港九与海外,从航运、贸易到零售,几乎渗透香港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就算如此,怡和也仅在香港排名第五,前面分别是环球集团、长江工业集团、汇丰、长实集团四家。

而在怡和的商业版图中,置地集团的地位愈发凸显。

随着 1960年代后期香港房地产市场升温,拥有中环不少物业的置地市值飙升,一跃成为怡和系规模第二的公司,和怡和差距很小;能排进香港企业第七,第六则是平安金融集团。

按照惯例,怡和大班自动兼任置地主席,亨利凯瑟克也不例外——这让他得以直接主导置地的扩张策略,而中环的“饱和”,则将他的目光引向了新的目标:铜锣湾。

彼时的中环,早已是香港的金融与商业核心,置地在此拥有多幢核心区建筑;但中环的土地开发已近饱和,想再拿下大面积地块难如登天,特别是在1970年失去‘中环地王’,这让亨利·凯瑟克每每想起都能懊恼很久。

香港城市发展的脚步并未停歇,港岛的第二商业区正悄然向铜锣湾转移——这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商铺与住宅需求日益旺盛,特别是红磡隧道的畅通后,这里成为地产商眼中的“新金矿”。

亨利凯瑟克深知,置地若想维持增长,必须跳出中环的“舒适区”,在铜锣湾抢占先机;更重要的是,置地已经落后长江实业不少,他要奋起直追。

可铜锣湾的优质地块大多已有归属,几番筛选后,怡和与置地的目光,最终锁定在一家看似与地产无关的公司身上——牛奶公司。

“牛奶公司的价值,不在牛奶,而在土地。”

“铜锣湾的牛场、薄扶林的农场,在如今的市场里,养牛挤奶是最浪费的用途。只要拿下这些地块,改造成写字楼、商场和住宅,利润至少能翻十倍。”

这番话,道破了怡和觊觎牛奶公司的核心逻辑:与其费高价零散收购地块,不如直接吞并拥有大片优质土地的牛奶公司,一步到位掌控铜锣湾的发展主动权。

牛奶公司的故事,远比怡和想象的更悠久。

其源头可追溯至 1886年,美国商人丢杜在雪厂街开办的“雪厂”即冰库,这是香港最早的制冰企业。1890年,丢杜与英商凯尔合作,将雪厂改组为“香港制冰公司”,旗下拥有雪厂街雪厂、春园街制冰厂、铜锣湾制冰厂,几乎垄断了香港的制冰业务——在冰箱尚未普及的年代,制冰厂是城市生活与商业运转的“刚需”。

1896年,另一家看似无关的公司诞生:英国温逊医生创办的“牛奶公司”,最初的牛场就设在铜锣湾的荒坡上。彼时的铜锣湾尚未开发,大片土地闲置,正好适合发展畜牧业。1918年,随着业务扩张,牛奶公司与香港制冰公司合并,定名“牛奶冰厂有限公司”,既做制冰,也产牛奶,成为香港少见的“双业务”民生企业。

到了 20世纪中期,家用与商用冰箱逐渐普及,制冰业务日渐萎缩,公司重心彻底转向奶制品,“牛奶公司”的名号也沿用至今。

尽管业务转向,但早年积累的土地资产被完整保留——铜锣湾的牛场,薄扶林的农场更是面积广阔,这些在当年“不值钱”的土地,到了 1970年代,已成为寸土寸金的稀缺资源。

而让牛奶公司更难被撼动的,是其掌舵人——周锡年爵士。这位祖籍广东东莞的华资大佬,出身显赫:祖父周永泰 1860年来港谋生,到父亲周卓凡一代,周家已是香港知名的富商家族;周锡年自幼接受西式教育,曾赴英国、奥地利留学,1930年回港后,不仅成为香港大学的五官科讲师,更凭借精湛医术成为“香港名医”。

但周锡年的野心,远不止于医学界。他热衷公共事业,先担任保良局主席,凭借流利的英语与对西方规则的熟悉,深受港英当局重视:1946年被委任为立法局议员,1953年成为行政局议员,1960年获封 obe勋衔,1970年更是被女皇授与爵士衔,成为继何东、周寿臣、陈光良、堂兄周竣年之后,香港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凭借政坛与商界的双重声望,周锡年成为香港华资圈的“标杆人物”。他先后担任十多家公司的董事及董事长,在牛奶公司任董事期间,他悄然开始增持股份——不同于后来激烈的收购战,周锡年的增持低调而持续,最终成为公司最大股东,顺理成章地坐上主席宝座,整个过程“水不惊鱼不跳”,却奠定了牛奶公司“华资掌控”的底色。

不过1970年代初的周锡年,因 1967年香港乱期间“未能鼎助港督戴麟趾”而政坛失宠,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他在香港的根基丝毫未动。

牛奶公司拥有 2000多名员工,除了铜锣湾、薄扶林的土地,还建有多家奶制品厂,形成了从养殖、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而且还用超级市场份额,是香港民生领域的“重量级企业”。

10月25日,香港股市。

牛奶股莫名其妙升了14港元,以137港元收市,而置地股也攀升到95港元的新纪录。

令人奇怪的是媒介反应迟钝,竟无此报道。这在后世,不可思议。

自从19年底远东会开市,股市“骑牛”渐进佳境。到1972年,股市如火如茶,交投踊跃。传媒及股民,皆以为大市所然,而忽略了小市的异常起伏。

10月30日周一开市,股市终于爆发置地和牛奶的收购战。这一天,置地股和牛奶股分外引人注目。然而,晚报及电台仍保持沉默。

10月31日,置地才在报章刊登全版广告:宣布对牛奶进行收购“怡富有限公司和获多利有限公司”均为置地的财经顾问,现在草拟文件,准备于1972年11月7日分别寄与牛奶冰厂有限公司各股东。文件内将载列——以两股面值5港元之置地公司股票,交换一股面值7.5港元之牛奶公司股票的建议。

其实,从10月25日起,已经燃起战火。这意味着,有人泄秘,混水摸鱼。若在后世,交易所及监管部门即会追究,控其“内幕交易”。更令人不解的是,如此浩大的收购,双方竟不要求停牌,交易所无动于衷,仍许两家挂牌买卖。由此可见,此时股市尚未发育成熟,监管不严,证券法例空洞无物,传媒均无老练的证券记者,投资者认知水平疏浅。林林总总,给炒股老手和享赋敏感的投资者太多的可趁之机。

长实集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