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0章 整合座椅通风制造(1 / 2)不是大白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9章 许总你太极端啦!!

说真的。

如果能干出一台真正国产品牌的自主中高端汽车。

哪怕只是三十万级别。

都是当前国产车的大突破!

抛开薪资待遇不谈——

在场的研发人员,心头也是一片激动!!

不过——

l2辅助驾驶那套,显然不是“一咬牙一跺脚”能干出来的。

这已经不是开不开挂的问题。

而是涉及产业链太过庞大。

成熟的l2辅助驾驶硬件,包括:“前视单目摄像头”、“77ghz前毫米波雷达”、“24ghz后角雷达”、“超声波雷达”、“域控制器”、“电子助力转向eps”、“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

供应商包括且不限有:“mobileye”、“博世”、“索尼”、“大陆”、“采埃孚”……

光听名称就知道多有含金量了。

光是一颗“eyeq3芯片”,都是28纳米制程工艺。

这些玩意,星辰如果能短时间自研搞定。

那不用卖车了。

直接在全世界卖硬件,都能化身产业供应链巨头。

……

“l2配套的硬件,先走博世那套合资采购的成熟方案,但算法咱们要深度参与自研……

把辅助驾驶算法的习惯,针对国内道路进行改良,更贴近国内用户的驾驶习惯。

争取把‘拨杆打灯变道’功能做出来。

算法自研也是自研!

到时候开发布会,依然是一个巨大的宣传点。”

许易拍板道。

——走全域自研路线,不代表我不采购合资厂零件。

不等式直接秒了!

其实。

最关键的反而是算法技术的积累。

这一点。

先通过与合资供应巨头合作吸收经验。

再以此为基础,研发自己的算法会进步得很快。

在开会之前。

许易就让助理顺便收集了一下信息。

目前国内自研l2辅助驾驶硬件。

最大两个瓶颈——

国产森思泰克“77ghz毫米波雷达”原型机才刚发布,没到量产阶段。

而替换“eyeq3芯片”的“地平线征程1芯片”,也在年前放出过风声,但要等实际发布,则是要到年底第四季度末了。

地平线刚好处于b轮融资阶段,而森思泰克还处于a轮融资。

以星辰汽车当前的销量地位,拿个入场券是轻轻松松。

只要稍加投资,承诺将“征程 1芯片”用在旗下某款车型的域控制器,采购“国产77ghz雷达”批量订单。

立刻就被对方重视,视为核心战略股东也不为过。

当下。

国产供应链的智能硬件供应商,处境还是挺“苦哈哈”的。

不光是性能、稳定性上比不过合资供应商。

就连订单量也难以保障。

大部分还处于从“0到 1”的关键生死节点。

星辰汽车哪怕每年只拿出五万台车的采购订单,都够让对方流口水加抱紧大腿了。

许易不介意先入股。

届时。

再以订单量这个核心筹码,进行深入谈判。

有订单这个胡萝卜,不怕对方不答应。

从某种意义来说,车企的大量订单,甚至比大范围的融资还关键。

因为智驾芯片需要“大范围装车运行”才能验证可靠性。

还需要“真实道路数据”才能进一步优化算法。

而毫米波雷达需要“大范围装车测试”才能解决“抗干扰”问题,优化“探测精度”。

到时候星辰汽车通过自身培养起来的国产供应链。

不光可以要求“优先供货权”。

还可以“定制专属算法”,加上大范围的“数据共享”。

先把能薅的自动驾驶的算法和数据全部薅过来。

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底蕴和人脉。

然后再启动“自研智驾芯片”计划,启动“500tops”以上的高算力芯片流片。

彻底摆脱高阶智驾系统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

说起智驾芯片,许易也想起一件事。

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几乎是国产车企崛起的大潮,从十几二十万的价位,一直厮杀到三五十万。

可结果呢。

一波芯片制裁、产能断供大潮,差点把国产汽车的脊梁给干断了。

英伟达、mobileye这些智驾芯片供应商,借机上涨数倍甚至十倍,关键还拿不到货。

地平线等国产供应商才被国产订单撑起来,一举壮大。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星辰汽车的提前布局相当有必要。

……

“许总说得不错,算法自研也是自研嘛!

现在这个阶段,国内能自研l2辅助驾驶算法的,又有几家?”

王景明更深以为然了!

反正到时候发布会直接喊!

就是主打“自研”大旗。

友商有不服的,大可以把自家“自研算法”也端出来比较一下。

“另外在底盘方面,咱们采用的是——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结构设计。

高配版本搭载cdc可变阻尼减震器。

这样光论底盘配置,完全可以对标五十万级别的合资豪华车了。”

王景明又道。

相比供应链1200一套的“麦弗逊悬挂”。

双叉臂的采购成本更高,要达到2500元一套。

一般也只用于中高端车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