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0章 书院课业(1 / 2)就爱啃鸡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教习昌宇的指引下,江瀚很快便来到了丙字三号斋的教室外。

随着他推门迈进教室,原本还有些嘈杂的课堂,瞬间安静了下来。

七十三名童生齐刷刷地站起身来,声音清脆而整齐:

“山长好!”

见此情形,江瀚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随即点了点头,伸手向下按了按:

“好,好,好,都坐。”

“坐下说话。”

孩子们这才依言坐下,腰杆挺得笔直,目光灼灼地聚焦在讲台之上。

第一堂课是国学启蒙,身旁侍立的昌宇也适时将一本《三字经》递到了江瀚手中。

作为启蒙读物,这些孩子们早已经将这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了。

如今授课,重在拆解其中义理。

今天要讲的部分,正好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江瀚拿起册子扫了一眼,只见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子,都是提前备好的教案。

这教案自然是昌宇早就准备好的,毕竟讲学归讲学,动动嘴就行了,哪能让日理万机的王上亲自动手准备。

江瀚略一沉吟,但他却并没有照本宣科。

在座的可都是孤儿,在他们面前讲孝顺父母,属实是有点不合时宜了。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讲讲‘孝’字。”

江瀚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

“我知道,在座的都是双亲早亡的孤儿,对于孝,可能没什么概念。”

“其实,孝之一字,不仅仅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

“咱们也可以将其引申为恩义二字。”

“有句话说得好,生恩不如养恩,大家应该都明白其中含义。”

“你们坐在这里,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师长教导,有同窗相伴,这便是养恩。”

“同样,书院里的每一位教习,照顾你们起居的每一位管事,辛勤耕作供养米粮的农夫,工坊里打造桌椅的工匠……”

“他们各司其职,才有了你们今天的温饱和学业。”

“所以,书中所说的孝于亲,其核心并不只在于生身父母;其核心在于感恩与回报。”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回报呢?”

江瀚自问自答道:

“对于你们已经战死的父辈,最好的回报,就是不负他们的牺牲。”

“他们用战斗开辟了此间乐土,所以我希望你们能用学问和本事,继承遗志,守住这片美好.”

江瀚这番话,将孝字的内涵,从狭义的孝顺父母,巧妙地扩展到了知恩图报的层面。

同时,他也在这帮孩子们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

既然有恩要报,那么有仇呢?

在古代中国,孝道被人为提升到了一种极高的地位,以至于出现了“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当然了,这并非坏事,孝顺父母乃是汉家儿女的传统美德,是值得推广和赞扬的。

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会里,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核心。

强调孝道,有利于维护家庭和家族的稳定,进而巩固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

但问题是,有心之人,同样会利用孝字延伸,提出“忠孝一体”的观念。

这种观念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倡导,并将对家庭的孝顺引申为对君主的忠诚,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工具。

这种观念,牢牢锁住了千百年来的百姓,很多人甚至将愚孝、愚忠,当成了一种美德,并传颂至今。

顺着这个思路,江瀚话锋一转,又开始引用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但他这次选择的,是一些颇为极端的反面例子。

江瀚顿了顿,扫过在场的孩子们,缓缓开口道:

“说起孝道,古书里记载了很多故事,比如《二十四孝》。”

“其中有些故事颇为愚昧,大家听了,也要好好想一想,其中是不是真有道理,是不是都该学。”

“比如说,非常著名的卧冰求鲤。”

“说的是一个叫王祥的人,生母早逝,继母朱氏虐待他。”

“但王祥颇为孝顺,寒冬时分继母想吃鲤鱼,王祥就卧在结冰的河面,想用体温融化冰面,捞出鲤鱼供继母食用。”

“你们觉得,这故事怎么样?”

孩子们听完面面相觑,有些茫然。

沉默片刻后,其中有些大胆者的,开始小声嘀咕起来:

“冬天冰那么厚,人躺上去,只怕鱼没求到,自己先冻僵了。”

江瀚听罢,赞许地点了点头:

“不错,就是这个道理。”

“违背自然常识,狗屁不通,堪称愚昧无知!”

紧接着,他继续引导着问道,

“此外,故事里还说,王祥生母早逝,继母经常虐待他。”

“假设你们是王祥,继母对你不好,不给你饭吃,不给你衣穿,你们会怎么做?”

听了这话,孩子们纷纷举手。

有人回答说,以诚待人,以德报怨,进而感化朱氏;

有人则说勤恳做事,让继母挑不出错处。

可江瀚听了,却摇了摇头:

“都错了。”

“如果设身处地,假如书院里有教习无缘无故虐待你们,你们会逆来顺受吗?”

“错误的,如果有继母虐待,那就去找亲爹;如果有教习,那就来找山长。”

“当然了,有的亲爹不一定会替孩子出头,但山长,一定会替你们主持公道。”

毕竟是造反头子出身的,江瀚的话极具煽动性:

“如果朝廷官府苛待你,横征暴敛,让你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你也要顺从吗?”

“都好好想想吧,想想山长是怎么做的。”

台下有些孩子似乎听懂了,眼中闪烁着光芒。

孩子们还小,江瀚也没有再继续深入,而是岔开了话题:

“我们再讲一个,恣蚊饱血。”

“说的是一个叫吴猛的,因为家里穷,没有蚊帐。”

“夏天蚊子多,怕蚊子咬父亲,就自己光着身子躺在父亲床边,让蚊子来咬自己。”

“你们来说,这值得提倡吗?”

孩子们安静了一下,终于有一个胆子稍大的举起了手:

“山长,我觉得不值得,那吴猛有点蠢.”

话一出口,他自己也吓了一跳,怯生生地看着江瀚。

“哦?”

但江瀚却饶有兴趣地看着他:

“说下去,为什么说他蠢?”

得到鼓励,那孩子声音大了些:

“因为赶蚊子有很多办法啊,可以烧艾草,可以用扇子扇,干嘛非要躺着让蚊子咬?”

“这种自残的法子,既害了自己,又白白让其父担忧。”

“要是害了病,恐怕连抓药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等死。”

江瀚听完,一脸赞许地看着那孩子:

“好,说得很好!”

“孝亲之心可贵,但也要懂得保护自己,要用合理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些无用功。”

“而且,像是蛇虫鼠蚁这些东西,身上往往都带着污物。”

“这些看不见的污物进入人体,就容易导致发病。”

“你们当中,要是有人对此感兴趣,等以后长大了,可以深入研究研究,看看这些看不见的污物到底是什么。”

不经意间,他又埋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

就在此时,窗外传来了三道梆子声,也预示着下课的时间到了。

江瀚点点头,随即将手中的《三字经》合上,并对孩子们说道: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大家休息吧。”

“等有时间,我还会再来的。”

孩子们齐刷刷起身:

“恭送山长!”

走出教室,江瀚看向身旁的昌宇,询问道:

“下一节是什么课?”

昌宇立刻应道:

“回王上,是算学课。”

江瀚一听,顿时来了兴趣:

“我记得,算学课是那些泰西来的传教士在教吧?”

昌宇点点头:

“没错,山长,不过也有本地的秀才在其中。

“您想去教一教?”

江瀚略一沉吟,摆了摆手:

“算了,刚刚讲得有些口干舌燥,干脆旁听一节吧。”

“你查一查,今天哪间斋院是泰西人授课,我去听听他们讲得如何。”

昌宇闻言,立刻掏出一本小册子,翻阅起来。

“甲字一号斋、三号斋,乙字二号斋、三号斋等都是。”

“其中离我们最近的是乙字二号斋,您看?”

江瀚随即努了努嘴:

“行,前头带路。”

两人很快便来到了乙字二号斋外,恰逢此时,今日授课的教习也匆匆赶了过来。

此人鼻高目深,眼眶凹陷,一脸浓密的棕色胡须打理得还算整齐,但却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深蓝色直缀长袍,显得有些突兀。

那人见到江瀚,连忙上前,用带着口音的汉语躬身问安:

“参见汉王殿下。”

“卑职宋利奇,来自佛郎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