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一如往常, 主人的离去似乎并未对这座宫殿造成影响。
顾太监站在宫门口,见面前步舆落地,连忙行礼。
宝音下了轿子, 耳边听到皇子们的朗朗诵经声。
她踏进宫门,吩咐顾太监起身。
“太子可在上书房?”
说是太子监国,可太子年岁还不大, 哪有什么紧急政务要他处理,皇帝离开前都安排好了,紧要事情自然是王公大臣和内阁商量着来, 真有举棋不定的再借着太子询问太皇太后的意见。
太子只需要循规蹈矩自然能够让朝政不生乱。
一个国家运转已经形成环环相扣的惯性, 即使太子监国期间想要变动什么也是无比困难。
顾太监弯着腰跟着她的脚步道:“太子殿下还在上书房。”
宝音此刻习惯性往南书房方向走,走了十来步目光扫视到南书房大门紧闭着才停下脚步。
她掏出挂在腰间的怀表看了一眼, 在慈宁宫耽搁了一会儿, 已经十二点多了, 也快到上书房下学的时间了。
“待太子下学, 将他请过来, 就说我有事找他商量。”
她调转步伐往正殿的侧殿走去。
刚坐下,就有御前宫女送了茶水, 宝音扫了一眼, 是个陌生脸的, 样貌周正。
茶被放下, 人小心翼翼站在一旁。
宝音没有再关注, 心里盘算着一大堆的事。
新孕育的早稻种子今年在京畿周边的皇庄普及开,流入民间的只有少部分,一来水利工程还未做好,能种植水稻的田地不多。
二来去年在行宫收割的水稻里可供挑选的种子有限。
她这人有点强迫症,选稻种也是, 选的是嘉禾,也就是最饱满,一株水稻里颗粒最多的嘉禾作为种子。
这就导致培育种子的过程变得缓慢。
也就是去年在行宫有大量良田又用了机器精耕细作,科学方式施肥才有了大量的种子可供。
今年皇庄都分到了足够多的种子,皇庄内的水渠也提前挖好,缺水的地方也临时挖了可以用来储水的水库。
等今年皇庄再种一茬,明年就有足够的稻种在北边普及。
想到早稻不免又想到了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进展缓慢,虽然派人去了海南岛,还是未能发现野生稻母本。
也不知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是不是偶然现象,还是说下面人没有用心,农学院派过去的人至今未发现有这个特征的野生稻。
要不是论文里明明白白地写明了袁爷爷是在海南发现的,她都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
杂交水稻进展缓慢,倒是其他农作物有了不小进展。
玉米和黄豆亩产都有了增长,一亩地多收几十斤,全国算下来也有不少了。
今年春天她吃到了心心念念的草莓,这可都是农学院的功劳,她自己种植的草莓也不知是不是基因突变,一点草莓味都没有,个头还长不大。
农学院还得追资金继续改良种子。
宝音又盘算起了今年徭役地点。
门头沟的水库已经修完了,饮水渠也快修到京城了,下面的基建工作就是改造城内,以后京城百姓喝水就方便了。
新的徭役地点设在了密云,密云水库动工,未来几年的徭役大工程地点都是在那里。
本来还想多招人修火车轨道,现在看来还得跟徭役抢人手。
水库得修,火车轨道也不能丢。
还有新城市建设,包头那边有水,但是基建不行,没法种植水稻,倒是可以种植经济农作物。
这年头最好的经济农作物就是制糖原料,北方特别是包头可是有种甜菜的历史。
国内缺糖,这几年糖厂产出的糖供不应求,谁让糖厂实现了真正的白糖工艺,而不是颜色发黄的白糖。
糖厂工艺稳定,在南方大范围铺开,也是时候北上了,新城市想要吸引人口,就得有一样拿得出手的特产,没有什么比糖更吸引人了。
商人逐利,商人一多,一地的经济也会跟着繁荣,经济繁荣也会吸引普通人前往。
光靠着泰山商行去建立一座城市,本就是独木难支。
正思考引导前往包头的百姓主动种植甜菜会遇见哪些问题,她就听见外面太监请安的声音。
一抬头就看见太子领着一众阿哥过来。
宝音眼神一动,想到什么露出了微笑。
“儿臣给贵母妃请安。”
一众阿哥们进门后行礼,宝音含笑让他们起身。
“都快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