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月老爷子就接不上话了,浑浊的眸子里,却满是欣赏。
周浩然接着说:“尤其最关键的一点,洋人来了以后,在海港建立了租界。这对江南的很多人来说,有了开眼看世界的窗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什么的都是江南人。连太平天国,也是打着基督的名号。”刘正月道:“对,就是海港。很多人在江浙地区待不下去,就跑到了海港,这里是租界,清廷的手伸不过来。”
“红楼茶馆也南下来海港了?”
周浩然伸手往下指了指,意思是这座茶馆。
刘正月笑道:“江浙那边太兴盛了,茶馆太多,竞争不过。就会有人要换个地方谋生。加上大批商贾南下涌入海港,自然也会有红楼茶馆搬过来。”
顿了一下,他又忍不住说:“跟随过来的还有很多戏班,越剧就是当时一起南下的戏班,在海港本地发展出来的剧种。茶馆和戏班、电影公司过去都有合作,我那边还有跟王杏、露兰春、阮玲玉的合影。”
“原来是这样!”周浩然也就明白前因后果了,“所以,这里是红楼茶馆的分支。”
“不。”刘正月摇摇头,“这是总舵。”
“总舵?这行当还有总舵和分舵?茶馆不是谁都能开?”
周浩然觉得老爷子太会贴金。
刘正月稍许沉默,缓缓的说:“过去一百年,社会动荡太大。先是洋人来了,后来又有太平天国,后来倭寇侵华。过去的几十年,很多传统的东西也都纷纷被废除。这个行当已经消失了。”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只剩下了这一处红楼茶馆,就自然是总舵了。”
周浩然多少有些唏嘘。
不过,就红楼茶馆的模式来看,也的确不适合现代的社会结构了。商人的身份大幅度的提升,读书人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老爷。
行业消失,也是顺应历史大势。
刘正月想了一下,“好像不是最后一家。”
“不是?”周浩然睁大眼睛,“还有?在哪?”
刘正月道:“海港本地就这一家,租界在一百年前就有商标的概念,我们注册了‘红楼茶馆’,别人想来也不能用这个名字了。这跟江浙地区不一样。”
周浩然问:“哪还有?外地?”
刘正月拿捏不准,“这我就不太清楚了,也是听说的。不过好像不是叫‘红楼茶馆’了。毕竟一百年前很兴盛的行当,就算这是新社会了,总归能存留下一些痕迹。”
“不叫红楼茶馆?”周浩然很好奇,“那叫什么?”
“只是用了红楼的名义,红楼会所、红楼俱乐部什么的,我也只是听说的。不过,听说经营的都不是太正规,请了很多……”
刘正月摇了摇头,没有说下去,长叹了口气。
周浩然面色微变。
马上就想到了什么。
类似关于红楼的新闻,他上辈子见过可是不少,许多地方都有类似红楼的地方。
只不过就如老爷子说的。
跟红楼茶馆这种正规场所不同,那些人借用红楼的名义,搞出来的那一栋栋红楼,都隐藏着许多见不得光的罪恶。
刘正月道:“旧社会的时候,红楼茶馆要接待三教九流,难免也会跟一些烟女子合作。不过,从我在茶馆当学徒的那天起,我就只见过书寓,没有其他。”
“书寓?这是什么?”
周浩然毕竟年轻,对过去的那些词汇都不明白。
刘正月就解释道:“行业里对烟女子的等次分级,最下等是野鸡,往上分别是顶棚、烟间、台二、长三和书寓。书寓是只卖艺不卖身,比较有身份,黄浦滩的很多电影明星,早年都是书寓出身。”
周浩然叹气道:“就怕被一些坏人,毁了这红楼的名声。”
“反正这行当差不多也该寿终正寝了。”
刘正月说是这么说。
可他的语气和表情,都流露着遮掩不住的不甘。
直勾勾的盯着这个年轻人。
周浩然明白他的意思,却不愿意接,询问:“老爷子,咱们这茶馆,有几位先生啊?”
刘正月道:“过去很多,号称‘十三义从’。当时红帮和本帮大战多年,本帮也内斗不断,每次都有‘十三义从’在背后调停,倡导和气生财。”
“十三位先生?”
周浩然隐约看见了民国时期,红楼茶馆在黄浦滩的风光。
刘正月叹气道:“不过那都是过去了,现在不行了,老的老、死的死,要么就是收不到徒弟,都断代了。”
周浩然试探着问:“我听说有一个魏先生?”
“嗯,魏先生。”刘正月点了点头,“还有一位孙先生、一位陈先生、一位张先生。不过,他们都不来了,都放弃了。”
“放弃了?”
周浩然知道,他口中的“张先生”,应该就是弄堂里的张爷爷了。
刘正月道:“看不见希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