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十三义从
周浩然是生意人。
所以他最能了解生意人的套路。
刘老爷子说之所以取名“红楼茶馆”,是为了通过“红楼梦”的因素来纪念祖师爷曹雪芹。
这样的理由实在过于牵强。
茶馆不抽佣金,以卖茶盈利。
想多赚点茶水钱,无非就是取一个更大众的名字,来蹭流量。
曹雪芹写的书,那可不叫《红楼梦。
叫做《石头记。
这书因为太敏感,被清廷严管,后来高鹗等人给改版了,该删除的删除、该增补的增补,重新搞出来了一本书,这本书才叫《红楼梦。
改名之后,《红楼梦就广泛传播了。
尤其是江南文化之乡。
《西厢记《红楼梦《金瓶梅这样的书,虽说都属于禁书,可文化人都读过,哪怕是闺中小姐,也会偷偷阅读。
取一个“红楼茶馆”的名字,大概就是看上了江南之地《红楼梦盛行的风气,来硬蹭!
要说这行当跟曹雪芹有关,那周浩然是断然不信的。
一问之下,果然如此!
刘正月老爷子说,这个行当,起源于三百年前的康熙年间。
两百年前的嘉庆年间,这个行当在江南就广泛的普及开了。
当时有很多茶馆,都有这样的营生。
刘正月道:“当时,商贾地位太低,也缺乏人脉,找不到读书人……就去找茶馆,询问茶馆是否有这样的人脉资源。”
周浩然表示能理解,分析道:“应该是环境导致的,当时的读书人常聚在茶馆里一起喝茶。时间长了,读书人和茶馆这边就熟悉了。茶馆就有了对接读书人和商贾的能力。”
刘正月笑道:“大概就是这样,江南是茶乡,茶馆遍地。最有名的那些茶馆,都有这样的运作。”
周浩然点了点头,“这是多方共赢的好事,茶馆有了声望,文人有了收入,商贾有了帮手。这就是市场机制啊,平台经济的雏形。运作好了,这还真有几分资本主义的萌芽。”
“后来这行当就越来越盛。”
“什么时候改名‘红楼茶馆’的?”
“洋人来了以后。”
“清末?”周浩然跟上了思路,“鸦片战争以后?”
这处红楼茶馆,旁边就是大名鼎鼎的浦江饭店。
浦江饭店,就是一百多年兴建的礼查饭店!
礼查饭店就是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英国人来华建造的。
海港这才开始从一个小县城,逐渐的成为江南的经济中心。大批大批的商贾都跑到了租界经商,进一步的促进了海港的发展。
外国人虽然殖民压迫,但对商贾的剥削远不如清廷那么狠,在身份上也能对商贾比较公平,不再是士农工商里的下等人。
红楼茶馆这才有了南下的机会,来海港发展。
是这样吗?
周浩然有了大胆的猜测。
刘正月的说法,确认了他的猜测:“对,洋人打过来后,形势就变样了,清廷对江南的控制越来越弱。因为控制力弱了,所以《红楼梦《金瓶梅这样的书在江南开始更广泛的传播,书店里甚至可以公开售卖。”
“所以就开始蹭……”周浩然不好意思说蹭名气,“所以茶馆就有了共识的改名,都叫红楼茶馆了。”
刘正月笑道:“基本就是这样,行业的一整套规矩,基本都是那时确定下来的。比如红楼茶馆里请来的读书人,都称为‘先生’。如果是进士及第的‘先生’,称为‘大先生’。”
周浩然基本也就清楚了整个脉络。
三百年前,行业雏形。
二百年前,行业出现。
一百年前,行业确立,“红楼茶馆”这个名字开始遍布江南。
这个过程中,洋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周浩然沉吟道:“洋人来了,清廷对江南的掌控力弱了,出现了太平天国,后面甚至还出现了‘东南互保’、江南联合起来抵制清廷的现象,这是听调不听宣啊。后来推翻清廷,也是从江南发起。”
“那我就不太清楚了,呵呵。”
刘正月不是给他讲历史。
他只是在讲红楼茶馆这个行当的发展史。
周浩然就比他有文化多了,有自己的分析,“清廷对江南的控制力弱了,对江南来说这是好事,相当于受压迫的江南有了松绑。可以让江南地区的文化、商业、人文、思想都有很大的发展。”
“好像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