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3章 迫在眉睫了(1 / 2)胜者即正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而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体系,朱慈烺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其中最具战略性的,便是大明版的“航海条例”。此条例的核心原则,便是从一开始便严格限制初级原料的外销,同时扩大对各类原材料的购入规模。

其根本目的,是要确保这些资源不会被海外国家廉价收购,转化为工业制成品,再反向倾销回东亚市场,削弱大明本土的手工业竞争力。

相反,大明必须依靠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将南洋、东洋等地的原材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手工业品,再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给他们。

在这一过程中,手工业的崛起至关重要。此时的大明若想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必须先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而贸易战便成为这一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环。

荷兰人和西班牙人虽然在东亚地区活跃多年,但他们的本土距离遥远,补给线漫长而脆弱,单靠零散的海外据点,根本不足以对抗大明在地理、资源、人口上的压倒性优势。只要策略得当,东亚市场将彻底摆脱欧洲列强的干涉,回归大明的主导之下。

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朱慈烺深知,重商主义政策在短期内是大明崛起的最优解。以贸易顺差为核心,通过持续输入金银,不断积累财富,进而强化生产力基础。

这一政策将长期主导大明的对外贸易,直至国内生产力水平足够强大,能够完全压制竞争对手。在那时,自由市场政策才有可能取代重商主义政策,逐步放宽贸易管制,使市场自行调节。但在此之前,大明必须牢牢掌控整个东亚贸易体系,确保财富的持续流入。

与此同时,朱慈烺也意识到,仅仅依赖瓷器、丝绸等高端商品的出口,并不足以完全吸收国内庞大的劳动力。大明虽然疆域辽阔,但可耕种的土地终究有限,面对上亿的人口,单靠农业难以支撑所有人的生计。因此,纺织业成为必须介入的领域。

若能大规模生产布、麻布等大众消费品,不仅能满足东南亚市场的需求,还能进一步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并为大量剩余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使工商业的繁荣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政策的执行需要巧妙布局,不能直接以朝廷的名义推行,否则不仅会引起海外势力的戒备,还可能引发海商团体的不满。因此,这一系列条例的实施,表面上是由官方背景的贸易公司牵头推进,实际上却是大明王朝在背后操控的结果。

张名振等人虽贵为朝廷倚重的海商,但他们并无直接决策权,只能在政策框架下执行命令。对于沿海各大商会而言,他们或许心有不甘,但面对朝廷的强势推行,也只能被迫接受,在大明主导的贸易秩序下寻求新的生存之道。

这一整套政策的推进,既是大明经济战略的核心,也是朱慈烺巩固海外统治的关键手段。通过对市场的精准掌控,他不仅让大明在贸易战中占据优势,还借此牢牢拢住了海外华人群体的向心力,使他们从利益上深深绑定于大明的国运之中。

在这一体系的推动下,大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其海上影响力,一个全新的全球贸易格局,正在朱慈烺的筹谋之下逐步成形。这正是商业公司与官方机构相互独立所带来的优势之一。

如此一来,李霄林与张名振既能顺理成章地获得大明各地水师的支持,又能暗中扶持海盗势力,在错综复杂的东南海域中游刃有余地周旋。

他们不仅能在日本人、南洋诸国、台岛汉民、荷兰人、西班牙人以及地方土著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更能审时度势,共同探讨如何应对那些阻碍大明海上贸易发展的政策,以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如今,各地的海贸集团虽仍以地方商贾的资本为主体,但随着朝堂上诸多重臣纷纷入股,局势已悄然发生变化。陈福、张煌言、李邦华等朝廷要员,甚至包括部份重要将领,均已出资组建不同的投资基金,并以基金形式参股,确保自身在海贸版图中的话语权。

同时,地方上亦有堡寨势力和商人团体纷纷加入,他们以私人资本投资,试图在这波海贸扩张的浪潮中分得一杯羹。当账目呈递上来后,清点结果令人侧目。

“张大人、张将军、陈将军、常将军、林将军……共计八十六人,筹集资金九十三万九千两白银。李阁老、倪大人、李大人……共计七十一人,筹集资金一百五十八万六千两白银;士兵退伍基金今年计划出资四十五万两白银。此外,各地富商、乡绅、堡寨族长共计一千二百一十九人,筹集资金一百三十万七千两白银。”

听完这份清单,张名振微微侧身,挪了挪坐久了有些发麻的屁股,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冷笑,摇头说道:“这些鼠目寸光的家伙,给他们带路赚钱还犹豫不决,到时候看着别人分红,怕是肠子都要悔青。”

而一旁的幕僚附和道:“他们还以为陛下和大人合伙设局骗他们的银子,看看他们前来登记纳银时那副愁眉苦脸的模样,生怕银子一去不复返,仿佛我们会昧了他们的本金一样。”

张名振嗤笑一声,语气笃定道:“别管他们,到时候生意兴隆,分红丰厚,他们还不得抢着送钱来?”

他对海贸的未来充满信心,深知只要局势稳定,财富滚滚而来,眼下这些犹豫不决的人迟早会乖乖追随。于是,他略作停顿,随即转头问道:“老陆,台湾那边红毛有什么动静?乡绅那边联络得如何?有多少人答应合作?”

老陆拱手答道:“自从郭德怀起事失败被镇压后,红毛对汉民的警惕陡然提升。他们不仅严令禁止汉民私藏武器,还在赤崁修建了一座更加坚固的堡垒,取名普罗民遮城。据传,大员衙门特意在赤崁新设了一位‘父母官’,专门负责调解荷兰人、汉人以及台湾土著之间的纠纷。”

张名振皱起眉头,问道:“他们这是要施恩怀柔?”

老陆点头道:“确有此意。为了安抚汉民,那位新设的红毛官员在审理案件时,甚至还需召集两名汉人头家参与,以示公正。”

他稍作停顿,继而说道:“军情司方面,之前已安排内线潜伏进台南各村寨,不过因福建战事吃紧,暂时只派遣了四人。这些探子已成功接触到部分汉人头家,并结交了一些贌商。然而,由于郭德怀失败的前车之鉴,他们仍心存顾虑,态度颇为谨慎。”

张名振冷哼一声,目光冷峻地扫视着账册上的数字,若有所思。“哼,李霄林的人负责此事,他们当然心有余悸。”张名振冷哼一声,眼神中透出几分不屑。

他轻敲桌案,语气不疾不徐,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去联系驸马爷,让军情司的内线放出消息,就说李为民又把目光投向了台湾。给他们三日时间考虑,若是依旧拿不定主意,别怪朝廷翻脸无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