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新战略
“武昌之战”大获全胜后,殿前中军,左右两军,以及长沙,岳州各州府的营兵,很快就在五军都督府的调度下,或北上助战,或南下回防,全都开始了新的行动。
而朱慈烺也随即移驾回了岳州,武昌城的重建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大军从屯齐那里缴获的粮草和物资,并不足以同时长期支撑数万民夫重建和临时行宫里里外外,上万兵马官员的运行。
当然,最关键的是,朱慈烺还心系重庆和襄阳两地的局势,移陛岳州府城,他可以更好地统筹两地的军务,并掌控湘南,辐射两广。
至于江南江北的军政要务,李邦华自然会料理妥当,朱慈烺对这个老臣,完全信任。
而且,他也想要看看马士英之流,在他御驾亲征的这段时间,到底能弄出什么幺蛾子来!
朱慈烺刚刚回到岳州府城,便立马登上了城楼,俯视着脚下的大地与河湖。
这个时候,岳州城中已经恢复了和平时期的繁忙景象,士兵们在城楼内外值守巡逻,百姓们则是重新走出家门,市集上恢复了往日的喧闹,人群熙熙攘攘。
“武昌之战”的胜利,不仅是武昌战场之胜,更是大明各军士气的振作,天下汉人生机的勃发。
而朱慈烺重回故地,登高眺远,心中自然是不由得好一番感慨。但山河未复,他很快便收敛了心神,随即回到岳阳府城内的临时行宫,并开始召集身边的文臣武将,商讨后续的军事方略。
与此同时,当大明天子重归行宫时,一份份诏令也迅速从岳州府城往四面发出,将各地的军政大臣召了过来。
一个月后,岳州临时行宫内,朱慈烺端坐上首,环顾四周,李邦华,堵胤锡,何腾蛟,陈福,常登贵,林昌峰,郑森,李过等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大臣,已经全部聚齐,其中大部分都是“武昌之战”的功臣。
而会议一开始,朱慈烺便直接开门见山道:
“武昌之胜,固然可喜,但清军的实力依旧不可小觑,这一个月来,南阳,徐州,归德等地的战事,都进展不顺。朕今日召集诸位,便是为商讨后续我大明对满清的用兵方略。”
此话一出,空气中瞬间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氛围,众臣目光交汇,各自心中盘算着接下来的发言,这可容不得一点疏忽。
而在朱慈烺的目光示意下,陈福首先站了出来,他作为殿前左军的大将,五军都督府的提督,作战经验丰富,对整个战局,更是了如指掌。
陈福朝着朱慈烺拱手抱拳行了一礼,随即毕恭毕敬道:
“陛下,北面清军主力虽然已暂时退却,但其主力并未大损。据前线塘马回报,多尔衮现在正集结大军于山东、河南、川北各地,部署严密,时刻准备反击。
我大军虽有武昌之胜,但将士们北上之后,连日作战,身心俱疲,粮草也急需补给,是进是退,必须尽快决策。”
朱慈烺听罢,点了点头,示意陈福继续说下去。而陈福见状,又接着补充道:
“而局势之所以发展至此,主要还是因为清军的骑兵在大平原上机动性强,来去无踪,难以捉摸。
我朝天骑军虽骑阵了得,但兵力有限,各处主力大部是战兵,若轻率追击,极容易陷入清军的伏击圈中……”
此言一出,殿内神情严肃的众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其实也尝试过破解清军骑兵的袭扰,但几乎都是徒劳无功。
毕竟,战场之上,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不过是纸老虎罢了。
朱慈烺闻言,脑海中回想起“武昌之战”的种种细节,以及战后各部兵马四处出击,基本上收复了除襄阳外的整个湖广,并在淮北,川南击退清军。
明军在其他地方虽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已经在整个南方,站稳了脚跟,并通过海路和华北,通过郧阳,夔州和陕西等地的义军乡绅,取得了联系。
但是随着战争的持续,明军的进攻也逐渐到了极限,而退无可退的清军则开始了局部反击。
如今,朱慈烺已经传令各部大军暂停进攻,巩固阵地,并下令各部在此基础上派出小股部队骚扰防御,试探清军虚实。
想到当前的局势,朱慈烺抬眼环视四周的一众大臣,当即开口直指其中最核心的问题,道:
“诸位爱卿以为,当前是否应该增兵攻打襄阳,直至破城?”
霎时间,大殿之内全都安静了下来,众臣面面相觑,各自心中盘算着应对之策。但很快,内阁首辅李邦华便站了出来,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不宜继续增兵襄阳。当前我军虽有胜绩,但正如陈提督所言——兵疲粮短,若再行远征,恐有后顾之忧。与其冒进骛远,不如暂时休养生息,安抚百姓,待时机成熟再图大举。”
李邦华不愧是战略上的大师,三言两语之间便透露出了对战事的深思熟虑。
不过,他作为朝中的“清流”领袖,深得堵胤锡等人的敬重,但和马士英等人,却是面和心不和。他的话毫无疑问引起了何腾蛟的不满。
何腾蛟在“湖广战役”,“武昌之战”中都没有立功,加上朱慈烺最终将武昌交给了堵胤锡,何腾蛟已经感到了巨大的危机。
如今,他一心想要在战事中立功,以巩固自己的权势,对于李邦华的提议,完全就是嗤之以鼻。
何腾蛟随即站起身来,冷声笑道:
“李阁老,若我大军这个时候选择休整,不正给了清军喘息之机?我大军数万将士舍生忘死,辛辛苦苦夺回武昌,岂能因为一时之困便止步不前?更何况,当前正是我军士气高涨之时,若不乘胜追击,岂不可惜?”
他的话立即引起了林昌峰的共鸣。林昌峰一直以来都是军中的激进派,更是在武昌之战后,多次主张集结主力,主力出击。
林昌峰当即站起来,附和道:
“何阁老所言极是,我军虽有些疲惫,但清军同样伤亡惨重。陛下,臣以为应趁此良机,派出精锐骑兵,袭击清军,乱其阵脚,如此才能真正扩大战果。”
何腾蛟闻言,随即看向林昌峰,两人相互对视一眼,居然有一种默契在他们之间传递。
紧接着,他更是拍案而起,朝着朱慈烺拱手抱拳,激动道:
“为报君恩,臣愿死战!只要陛下下旨,臣愿亲率精兵十万,北上直捣黄龙。”
众臣听了何腾蛟的话,面色各异。陈福眉头紧锁,显然对何腾蛟的激进策略深感担忧;李邦华则面露不悦,显然对何腾蛟的急功近利感到反感。
就在此时,看到殿内的微妙气氛,郑森突然站了出来,想要缓和气氛。他现在是水师的最高统帅,在“湖广战役”,“武昌之战”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即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
“陛下,何阁老和林提督所言虽有道理,但臣以为,咱们完全不必与清军正面交锋。我军大可利用海上优势,不断派出战舰袭扰清军的沿海据点,甚至是登陆北直隶,切断清军的运河补给线,那些鞑子必定自乱阵脚。”
郑森恰逢其时的提议立马得到了朱慈烺的关注。他微微颔首,表示了认可:
“郑卿所言有理,海上袭扰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朱慈烺听了几个文武大臣的话,对每个人的立场和目的,心中迅速有了判断,但他并没有直接说,而是话锋一转,扭头看向问了常登贵,问道:
“但当前的局势日益严峻,军事上的方略,仍旧需要全面分析。常卿,依你之见,襄阳该不该继续围攻?”
常登贵听了,来不及思索片刻,便立刻起身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当前鲁南,豫南,川北等地的局势确实复杂。我军虽然在武昌取得了大胜,但清军在北方各地的防御部署相当严密,尤其是多尔衮派出了大批骑兵,在大平原上如鱼得水,来去无踪。若我军贸然出击,恐有陷入清军伏击的危险。”
他说到这里,偷偷用余光瞥向四周,见一众大臣都在认真听取,便继续道:
“清军现在虽有反击之势,但其内部分裂严重,满汉之争、皇位之争皆是鞑子的弱点。若我们能够利用这些矛盾,从中挑拨,必能使其内部分崩离析,大大削弱清军的战斗力。”
朱慈烺点头示意,心中暗自赞叹常登贵见地不凡,已经学会了从军事之外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就是他平常说的,常登贵心中一直记得,如今正好用上了。
朱慈烺随即看向了面前的一众大臣,又问道:“诸位爱卿,可认同常卿的分析?”
而何腾蛟依旧不甘心,随即又道:
“陛下,臣以为,便是因为清军内部矛盾重重,我大军才有机会,其骑兵之威固然不容小觑。但我大军若是能在平野之上找到合适的地形,埋伏一支精锐骑兵,诱敌深入,必可一举歼灭其主力。”
他的提议立马引起了林昌峰的兴趣,但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骑兵将领,他倒没有这么自信。毕竟,何腾蛟的这个所谓诱敌深入,实在是纸上谈兵。
李邦华也听出了问题,他依旧持保守态度,沉声道:“陛下,老臣还是觉得贸然出击不妥,诱敌深入也绝非易事。军国大事,最忌讳的就是自乱阵脚,
现在,襄阳,豫南各地的清军虽然活跃,但也无力南下,此时我大军与其继续出战,不如暂时休整,待实力恢复,局势也明朗之后,再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