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一十七章 天道,向来报应不爽(今日一更)(2 / 2)太清妖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数名士卒从太液池中,不停的从池中用桶取水,然后倒在了竖墙之上,竖墙很快就凉了下来。

李承乾从一旁走上,看向竖墙中央的灰烬,心里不由得松了口气。

他侧身看向一旁的张阿难,说道:“朕曾见典籍记载,尸油能燃烧,而吐蕃人修建的城墙中又堆积了不知道多少的尸体,所以想,若是能用某种方法将里面的尸体引燃,那么整个城墙是否会发生松动?”

“窦姓老者当初对陛下讲过的那个故事?”张阿难顿时就明白了过来。

去年的时候,皇帝曾经接见过一名窦姓老者,向他询问吐蕃三关的细节,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吐蕃人用奴隶的尸体堆砌城墙,甚至在冬天直接冻结,连血都没有流出来。

李承乾侧身看向身后默然站立的李五,问道:“你亲自去唐古拉山跑了一趟,结果如何?”

李五拱手,淡漠的说道:“回陛下,确有其事,臣曾在夜间亲自探查过来,光是整个城墙墙面上就能看到十几具尸体,而在城墙之内应该还有很多。”

李承乾轻轻点头,说道:“吐蕃人是利用了唐古拉山冬天难以置信的低温,即便是有血,也难有什么影响,而到了夏天,血已经流完,石头会牢牢压死尸体,即便是有什么问题,十年下来,也消失了,但是……”

李承乾看着前方的坍塌的竖墙,轻声道:“但那些尸体还在,一旦被引燃化为灰烬,必定会让整个城墙的结构发生变化,若是在这个时候,用巨力不停的撞击,那么整个城墙,就有垮塌的可能。”

“偏偏那样的地方,在那些关卡上有十几处。”张阿难恍然,随即对李承乾拱手道:“陛下英明。”

“没有那么简单。”李承乾微微摇头,说道:“想要将尸体彻底引燃,需要的温度很高,甚至普通的桐油都不行,需要用从西域特别收集的黑火油,然后加上其他杂物不停的燃烧,才能将城墙上的尸体引燃。”

黑火油,是李承乾特意让别人搜集来的。

以他如今在西域的威望,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当然,黑火油的用处要保密,免得被别人发现了其中的厉害。

“这东西,如今在长安,燃烧都需要大半个时辰,放在唐古拉山那种地方,需要燃烧的时间更长。”李承乾面色凝重的微微摇头,随即他又笑了,轻声说道:“不管怎么,破唐古拉山三关,总算是有了一记杀手锏。”

“恭喜陛下!”李五和张阿难同时拱手。

李承乾平静下来,说道:“继续在西域秘密搜集黑火油,一定要在秋季来临之前,在唐古拉山储存足够的黑火油,以供战场所用。”

“是!”李五认真拱手。

“还有,到时候告诉苏定方。”李承乾稍微停顿,说道:“烈火燃尽之前,不要轻易上前,最好先放一匹马过去。”

“是!”

“第一道关卡燃烧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但第二道关卡燃烧的时间一定要长,也一定要多等。”李承乾抬手,说道:“这句是圣旨,让苏定方严格执行,告诉他,攻破第一道关卡之后,他就会明白朕的用意。”

“是!”李五微微躬身。

“至于你手上的那些东西。”李承乾侧身,眼神冷笑的说道:“留一留,唐古拉山三关过后,还要一座逻些城,那是吐蕃国都,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攻破的,那东西正好用在那里。”

最后一战了。

灭了吐蕃之后,大唐即便是有再多战事,也全部都是在掌握之中的小型战事了。

那样东西,正好在一次用过之后,彻底封存。

“喏!”李五认真拱手。

李承乾抬眼看向眼前的废墟,说道:“这些全部送到御花园,埋了吧,可怜了那些死鸡了,死后也不得安宁。”

眼前的这堵竖墙,虽然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试验,但里面该有的尸体一样不少。

只不过是李承乾用了死鸡的尸体罢了。

尸油这东西,不分人和鸡的。

“喏!”张阿难认真拱手。

李承乾转身朝蓬莱殿走去,神色谨慎。

真正的底牌,还是藏的深些好。

远处脚步声响起,李承乾下意识的抬头,就见徐安从远处疾步而来。

看到李承乾,徐安紧上两步,上前拱手道:“参见陛下!”

李承乾点点头,问道:“有事?”

宫中内侍监依旧是张阿难,内侍少监是窦知节和徐安。

窦知节负责跟在皇后身边,徐安和张阿难轮流跟在李承乾身侧。

今日之事,多少有深度隐秘,所以张阿难跟着,而徐安则是守在甘露殿,有事他才会过来。

“是!”徐安拱手,说道:“科举吏部试的成绩已出,已经送到了两仪殿。”

“去看看吧。”李承乾迈步朝着太极宫而去。

……

两仪殿东上阁。

窦知节站在通往内殿的门口,神色略微有些紧张。

一名内侍从殿中而来,走到窦知节面前,低声言语几句,窦知节立刻转身在一旁的桌几上,写下了几行字。

整个纸卷上,密密麻麻的全部都是小字,几乎快要写满了。

今日殿试。

皇帝出题,百官监考。

但是有三位特许科考的士子,坐在靠东上阁最近的地方。

他们和东上阁之间有道珠帘,珠帘的背后时刻都有三名内侍在无声的看着他们的文章。

所以有内侍每看到他们写完一段,然后就悄无声息的离开,到窦知节面前,将三人的试卷内容一一背诵下来。

动作之小心,便是内外巡查的百官也没有丝毫察觉。

很快,三篇文章写完。

窦知节稍微整理,等到墨迹干了然后才小心的将三篇文章放到了早就等待在御榻上的皇后手里。

自己唯一的女儿,一辈子的婚事都取决在今日的这一场殿试当中,苏淑怎么可能放心。

所以对这三篇文章,苏淑看了很细,希望能在皇帝之前,猜出谁最有可能会成为自己的女婿。

今日的科考题目,果然是皇帝当初所言。

人有五贪,贪财、贪色、贪权、贪名、贪懒,如何戒之?

窦思泰,韦仁方,冯懿,三人各有论述,但其中的优劣如何,苏旖虽然是皇后,但她却是看不明白的。

放下三篇文章,苏旖下意识的抬头,就看到皇帝已经坐在了一旁。

苏旖赶紧起身道:“陛下!”

“嗯!”李承乾侧身看向苏淑,笑着问道:“皇后可是看出什么来了?”

苏淑微微苦笑,说道:“臣妾学识浅薄,这文章之事,非是臣妾擅长。”

李承乾拿过文章,笑着说道:“皇后这些年整理后宫,于此事并不熟悉也是正常,不过这文章,其实也不是看内容。”

“哦!”苏淑惊讶的抬头i。

李承乾扫了一眼三篇文章,然后轻叹一声道:“其实这文章,对于驸马和进士要求是不同的,进士可以从君臣自守,从天下吏治,从财政利弊的方面去讲,但驸马,一定要从自身追求所言,不贪,驸马不能贪啊!”

说完,李承乾直接从里面抽出一篇文章递给苏淑,说道:“就这份吧,文章闲适,笔迹自在,颇有古隐士之风,这样的人不贪不占,又有能为,关键欲望不强,长寿不难,能多陪公主。”

公主的驸马,不能太锋利了,锋利容易伤人伤已。

大唐的公主虽然不乏再嫁的,但李承乾还是希望女儿能够一生一世一双人,然后长长久久。

“原来如此,陛下是对的。”苏淑接过窦思泰的文章,点点头,的确,自己的女儿是公主,这样的要求不过分。

“至于韦仁方,律己律人,将来或许可以做一名御史,而冯懿,起码现在看起来,能有一州牧首之姿。”李承乾放下两篇文章,现在的确也就能看到这里,至于每个人的未来如何,就不是一篇文章能决断的了。

“窦家子,太穆皇后的侄重孙,陛下的表侄,常州长史、钜鹿郡公窦知敬的儿子,和福昌儿辈分相当。”苏淑点头,说道:“窦家贵重,豪富,又低调,养出这样的子弟并不奇怪,就这样吧。”

“嗯!”李承乾抬手,说道:“那便如此定下吧,三月十九大婚,朕正好先祭拜母后,告诉她一声,之后东巡洛阳,让公主和驸马也一起去,正好让她们……”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中传来,李承乾猛然转身。

就见长孙无忌,李勣,赵元楷,于志宁,杜正伦,孙伏伽等人一起步入,神色激动的对李承乾拱手道:“陛下,军前急报,苏毗已下!”

李承乾顿时忍不住的站了起来,问道:“当真?”

“当真!”诸相齐齐拱手。

“总算是结束了,从去年七月兵至苏毗,到如今二月,七个月过去了,苏毗终于在大唐花费最小力气的情况下拿了下来。”李承乾不由得有些感慨。

吐蕃人并没有轻易放弃苏毗,虽然大唐在西昌州大胜,但是苏毗在昌都还有不少的兵力。

如果大唐选择攻城,那么难免要损失惨重,但是,大唐选择了彻底隔断昌都对外的一切联系,昌都人要么躲在城里,要么出城和大唐骑兵对决。

在城头还有一条性命,但出城,他们必死无疑。

苏毗人已经从数千骑兵轻易被屠证明了这一点。

可是留在城里,秋收之粮未入昌都,大半年下来,昌州城中的粮食已经是少的可怜,自己城中都闹了不止一次。

期间苏毗守将,不是没有想过放百姓出城,但放出城的百姓,全部都被迁移到了从西昌州到昌都的这一条路上新建的每一站城池附近,稳固了大唐的运输道路。

梁建方只是将这个消息送进了昌都城,他们就再也没有往外放过人了。

年初的时候,大唐将找到的苏毗王子送到了昌都城外,城内立刻爆发了一场场乱事。

到了今年三月,昌都开城归降。

“让辛獠儿任昌都国相,主持春种之事。”李承乾抬头,神色淡漠的说道:“让梁建方回朝吧,现在是到了正是商量如何灭国吐蕃的时候了。”

殿中诸相齐齐拱手道:“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