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年关,长安飘雪。
两仪殿中,冷火照影。
一身黑底金丝衮龙袍的李承乾,坐在御榻上,面色冰冷的看着手里的信笺。
信是文成公主的信。
信里的内容也很普通,不过是日常的问候罢了,同时也简单讲诉了一下自己的状况。
很简单普通,话里话外都是在说一切很好。
但怎么可能一切很好。
如今大唐已经兵临唐古拉山,身在逻些,几乎已经被软禁起来的文成公主,要面对整个吐蕃,几乎无穷无尽的恶意。
她的处境,怎么可能是好。
这一次吐蕃国使从吐蕃前来大唐,除了递送国书,解释“误会”以外,就是送文成公主的信到长安。
当然,这信虽然是信,但却是赤果果的威胁。
信是文成亲笔写的,里面的内容说的也是平安顺遂的事情,但这无声的语言,就是在告诉李承乾,只要他敢发兵吐蕃,文成公主的下场如何,他们就不保证了。
李承乾忍不住紧紧的握住了拳头,咬牙切齿。
……
“陛下,在红山还有三百护卫。”长孙无忌面色凝重,拱手道:“这三百人如今在逻些,也不知情况如何,也没有消息。”
李承乾放下手里的信件,深深呼吸,他的神色缓缓平静下来:“告诉梁建方,斩三百颗吐蕃士卒的人头,送到逻些去。”
“陛下!”李勣站在长孙无忌身后,神色一惊,赶紧站出拱手道:“陛下,使不得!”
“无妨的。”李承乾平静的摇头,说道:“他们现在在逻些,便是没有被缴走手上的兵刃,吐蕃人也会断了他们的食水,他们就算能撑一两个月,也难以撑到半年,所以,送三百颗吐蕃士卒的人头,送到逻些去,告诉他们,若是这三百大唐儿郎死了,朕就杀上三万吐蕃男丁,给他们陪葬。”
长孙无忌微微一愣,随即拱手道:“是!”
李勣也跟着拱手,因为他敢肯定,皇帝这番话送到逻些,逻些那些人绝对不敢再轻举妄动。
“至于文成。”李承乾看着手里的信件,淡淡的说道:“既然这封信今日能到朕的手里,说明文成现在应该是安全的,甚至在朕的回信送到逻些之前,她也是不会有问题的。”
“是!”长孙无忌和李勣同时拱手。
吐蕃派人来长安就是威胁来的,如果文成公主现在已经出事了,这一趟就是白跑了。
“所以,写封回信吧。”李承乾看向侧畔,平静的说道:“李义府,朕来念,你来写,写给吐蕃赞普。”
李义府平静的站了起来,拱手道:“臣领旨。”
李承乾微微摆手,李义府这才坐了下来,然后神色认真的提起了一旁的竹笔。
长孙无忌和李勣侧身扫了李义府一眼,眉头不由得微微皱了起来。
皇帝身边的人,基本都是博学多才之辈。
陆敦信和上官仪为人正直,但许敬宗和李义府,多少有些风评不好。
当然,这与两人直接掌管钱监有关。
里外贪苛,手段狠辣。
淮南道那些恶钱之事,很多线索都是他们在长安直接推查出来的,然后进行严查。
查的稍有对不上长安的账本,立刻就会弹劾查察官员。
许敬宗稍微好些,不过是投机罢了。
至于李义府,虽然一样投机,但上捧下踩,人猫这个称号,也越发的臭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这个特殊时候,该如何斟酌用词给吐蕃赞普写信,没人比李义府更合适了。
……
李承乾抬起头,神色淡漠的说:“写:吐蕃虽立国不久,但内外群臣用心,国祚蓬勃,朕亦欣喜。”
李义府提笔走马,开始在纸张上快速书写起来。
“先王其人,朕虽未亲见,但其人鼎立内外,威震四方,不失为一代雄主,故朕立其石像于昭陵之前,以侍奉先帝,荣耀百僚。”李承乾声音一冷,眯着眼睛道:“新主登基以来,继承前志,累有功勋,当多有祭祀陵寝宗庙之事,勿让先人不安。”
李义府忍不住的打了个寒颤。
皇帝这话说的并不是太隐晦。
你要保护好你老子的陵墓和宗庙,不要被别人给掘了,给焚了,给毁了。
谁,皇帝。
还有无数的大唐士卒。
联系前言,皇帝的意思很清楚,若是吐蕃敢有损伤文成公主之事,将来皇帝一旦拿下吐蕃,那么你先人的陵墓你先人的庙宇,什么都别想保存下来。
这是最直接的威胁。
李承乾继续抬头,说道:“吐蕃昌盛,有赖内外诸族,齐心共立,方有当今之盛,故行事当慎之又慎,如此才能保证子孙昌盛,宗庙不绝。”
李义府的手很稳,即便是他心里已经有些颤抖,但还是平静的写了下去。
没有因为皇帝恐吓一旦拿下吐蕃,若是文成公主有伤,皇帝就会杀绝人家的所有子嗣而有任何错乱。
李承乾淡淡的抬头,说道:“吐蕃者,大唐属国也,千古以降,非有天灾人祸,当有一席宗庙存续,君之嗣长,乃大唐公主,宗庙传承,亦是大唐一脉。”
李义府稍微松了口气,这句话的威胁意味就没有那么重了。
不过就是灭了吐蕃之后,皇帝会像对吐谷浑一样对待吐蕃,保留王城给吐蕃。
当然,若是吐蕃自己传承不下去,那么大唐就会想办法找人替他传承。
甚至从大唐宗室当中,找一个人来继承吐蕃。
“天下之大,正道永昌。”李承乾念完最后一句,对着李义府点点头,说道:“就这样吧,剩下的给皇妹的信,朕自己来写。”
“喏!”李义府放下毛笔,然后起身躬身。
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然后看向李勣,问道:“英国公,按照正理,他们应该知道此事威胁不了朕的,最后只会激怒朕,你觉得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皇帝是天下之主,行事不能因为一己之私。
大唐要灭吐蕃是整个大唐天下无数百姓的意志,所以吐蕃人应该明白,他们这么派人来必然是徒劳无功,甚至最后可能会激怒李承乾,对吐蕃下死手。
李勣沉吟着躬身道:“陛下,臣以为吐蕃之所以如此,有假做谦卑,以求他国援手,以求大唐顾忌,同时有企图以此事来动摇上下人心。
毕竟又是人质,又是求和,前线总会顾忌一些,从而拖延时间,让吐蕃内部多准备一些。”
军前的将士难免回想,那是公主,吐蕃又付出了巨量的代价,皇帝会不会犹豫。
这样,军中的将士在行事的时候,也就会多一些顾忌。
“没用!”李承乾直接摇头,说道:“大军行进之前,会有伐吐蕃檄文,朕不会让他们有丝毫轻松。”
“那么更多的可能是在观察吧。”李勣抬头,面色凝重起来:“大唐攻灭吐蕃,最大的关隘是唐古拉山口,三道险关不说,重要的是那里的高原瘴几乎是整个高原可通行道路上最强的。”
除了唐古拉山口的那条通道,其他地方,几乎都是人鸟难至的死境。
可即便是在那条道路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出现的冰风暴。
突然之间就窒息的难以呼吸的空气,最是容易引发高原反应,一个不小心,便是上万人也容易死在那里。
大唐想要通过唐古拉山,进入后面的吐蕃,起码需要十万能够抗住高原反应的士卒。
这个数量,大唐是准备不出来的。
以如今的情况,最多只有五万,其他还有大量的突厥,吐谷浑,党项和回纥诸部,能不能适应高原反应还很难说。
对了,还有苏毗和羊同,一旦拿下,这两个地方也是能够抽调出足够的兵力。
但这样一来,这支队伍,就会成为一支杂牌军。
对付这样一支杂牌军,吐蕃人的机会就多了。
但首先,要彻底弄清楚这支队伍的构成。
所以,他们派人来了长安。
……
“这样倒是说的通了。”李承乾对着李勣点点头,道:“他们要刺探,就随他们去刺探,朕这里不着急。”
“是!”李勣眉头一跳,然后随即低头。
李承乾转身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吐蕃国使朕就不见了,你有空的话,就安排人招待他一下。”
“臣领旨!”长孙无忌认真拱手。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明年上半年,不要去打唐古拉山口,尽可能的从西突厥和苏毗方向进军,到了下半年,秋收之前,动手吧。”
“喏!”李勣和长孙无忌同时凛然。
明年高原上的战事,只要适应节奏,那么不会太影响大唐天下的秋收。
反而是吐蕃,秋收之时正是吐蕃最忙碌的时候,一旦在那个时候开战,吐蕃人收割秋粮的速度就会减慢。
若是常年对峙,那么极有可能会在后期影响到吐蕃人的粮囤,进而在大局上获得优势。
这是阳谋。
“还有,明年的科举。”李承乾看向李勣,认真的说道:“英国公,你来做主考,同时可以放出些风声去,这一次科举进士,会优先送到军中任职,或许这一次能够多给寒门些机会。”
真正的寒门子弟,还有世家大族当中庶子,其实都是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