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章 抽到玉米种子,刘虞受诏将调粮入京(2 / 2)余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而包拯和公孙策进行仔仔细细调查,也没有发现什么妖人故弄玄虚、弄虚作假的迹象!

最后的结论,是上天降下了“祥瑞”!

“陛下銮驾即将驾临明堂,伱们立刻进行接驾。”有宫中传讯官先一步到来,顿时令在场众人忙碌起来。

围的水泄不通的人群、繁华的南市等等拥堵,在帝王銮驾面前,畅通无阻的让开了一条通道。

有衙役、军队将士在维持秩序,拱卫陛下的安防措施。

刘辩在大军的拱卫下,于万众瞩目中,来到了明堂。

这时候,玉米雨还在下着,一吨的玉米种子很多,且因为只在明堂这个局限的范围内降落,因此直到现在,还在密密麻麻的下着玉米雨。明堂之内,已经堆上了一层厚厚的玉米种子,宛如积雪似得,橙黄的软粒,铺着满满一层,令人嗅到了一股玉米的清香。

“拜见陛下!!!”

“免礼平身!”

“多谢陛下!!!”

刘辩走下銮驾,在场的百姓、学生、官吏等等,向他迎驾请安。

不知是不是错觉,这些声音比起昨日更加敬畏,语气中更有种狂热的情绪!

刘辩觉得,这应该与气运值的提升有关!

气运值代表民心,越高,意味着他的臣民对他的认可度越高。且这代表出来的狂热情绪,也就越剧烈!

因为昨日“红薯之事”,凝聚了很庞大的民心!

刘辩镇定自若的向着明堂内走去,荀彧带着农学专家过来汇报工作,他们调查出来的结果,这些或许是农作物种子。

“你们调查的不错。”

刘辩来到露天院中,随手抓起了一把玉米种子,对着众人笑道:

“此物唤作玉米,耐干旱、易种植,抵抗力远超小麦和水稻,并且种植方便、收获简单、储存容易、营养丰富,生长周期三个多月左右,亩产两千斤!!!”

“哗——”

闻言之后,在场文武百官顿时为之哗然震动了!

而这股震动的声浪蔓延出去,也让在外围观的百姓们、学生们,以及那些世家探子、细作们,为之惊动了!

昨日“天降祥瑞”,出现了亩产五千斤的红薯!

今日又“天降祥瑞”,出现了亩产两千斤的玉米?!

真的假的啊?!

天降祥瑞,搞得好像批发一样?!

而且。

玉米虽然不如红薯亩产高,但陛下可是说了,这是耐干旱、易种植的农作物。

如今大汉全国大旱,玉米的问世,无疑就是超级神器,可以缓解不少地方水土不足的影响!

且储存方便,种植简单,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令百姓们有更富余的时间投入其他产业,提高收入。

这令众人有些惊疑不定!

这时候,混在人群中的锦衣卫们,开始引导舆论节奏了。

“接连有祥瑞降世,陛下不愧是天命之子!”

“从三皇五帝至今,古之圣贤明君也有不少,唯独陛下为政期间,接连出现祥瑞,这说明上天认可,民心所向,这才有祥瑞接连问世!”

“我大汉有亩产五千斤的红薯、有亩产两千斤的玉米,从今以后,将再无饿殍!大家以后不用饿肚子了。只要可以撑过这两三个月,就能看到成效了!”

“如今虽然日子有些难过,但只要我们咬咬牙、忍一忍,苦日子就将过去,好日子就要来了!我们可不能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陛下万岁!因为陛下的英明神武、雄才伟略,这才令老天爷降下祥瑞!因陛下,我们明天将更好!”

“好日子就要来了!”

“……”

锦衣卫的煽风点火,顿时引得黔首百姓们、贩夫走卒等底层人士,有些激动期待!

甚至隐隐有些幻想着红薯、玉米得到推广后,他们再也不用饿肚子的好日子了!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好日子真的要来了!

百姓们激动万分,高呼着“陛下万岁”,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最后声震十里,据说远在几十里外的虎牢关都能听到!

刘辩在高呼中,顺应民心,直接下令种植玉米!

一吨的玉米种子,可比一吨的红薯可以种植的更广泛,因此刘辩决定将京师的官田、无人荒地,全部拿来种植玉米!

这时候,其实荀彧等农学家有些担心。

红薯只在皇家园林:上林苑种植,哪怕失败了,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但如果玉米要推广到整个京师官田,势必不能种植小麦了。

这万一失败了,玉米没有着落,连小麦也没了,鸡飞蛋打,全军覆没!

到时候,恐怕会爆发很剧烈的动荡!

不过如今正值民心鼎盛,陛下万众瞩目、众星捧月的时候,荀彧等官员不敢反驳,领诏谢恩,唯唯诺诺。

等到刘辩銮驾离开明堂回宫后,荀彧等官员这才私下拜见,言明自己的担忧。

不管是红薯,还是玉米,哪怕是高亩产农作物,且可以成为主食。

但毕竟是第一次问世,没有经过试验研究,荀彧等人担心出现万一,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刘辩知道,不管是红薯,还是玉米,都是绝对的神器!

君臣出现分歧的时候,这一次,刘辩力排众议,一锤定音道:“出了任何事情,朕一力承当!”

“这……”

荀彧等人无可奈何,君命不可违,只得领命道:“臣等遵旨!!!”

京师官田,开始轰轰烈烈的种植玉米种子。

这么做,简直就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完全不顾及失败后的影响!

刘辩对玉米有着绝对的信心,但对荀彧等人而言,患得患失、忧心忡忡!

这些人确实是忠君爱国,事关农耕这么重要的事情,都愿意听从刘辩的力排众议,都忠心耿耿的陪着刘辩胡闹,可见忠诚度很高!

但刘辩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等到红薯和玉米收成之日,他们会明白刘辩的良苦用心!

荀彧这位大司农丞,倍感压力!

不过幸好,地方上倒是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陛下,幽州牧刘虞接诏,回信将征调粮草,驰援京师!”

刘虞的信件,是通过飞鸽传书传入京师的,锦衣卫第一时间呈上宫内。

刘辩看着刘虞的亲笔信件,上面言辞中的忠君爱国,令他感慨万千:

“伯安刘虞果然是汉室忠臣,唉,他的嫡子刘和还陷在于夫罗手中,却一心担心京师的百姓安危,舍小家而为大家,赤胆忠心啊!”

念及此处,刘辩望向锦衣卫问道:“吕布率并州军前往上党镇压于夫罗,还没有从他手中救出刘和吗?”

“启禀陛下,于夫罗麾下南匈奴部队,弓马娴熟,靠着骑兵机动性,并州军还未有太大建树,只是避免他们祸乱州郡,保证并州军民的安危。”

朱雀回禀道,“以吕布等诸将的勇猛,镇压于夫罗部队,救出刘和,只是时间问题!”

闻言后,刘辩皱眉,沉声道:

“传讯吕布诸将,一定要保证刘和的安危!且刘虞征调的粮草,应该也是从并州绕道,不可能途径冀州,令吕布、张扬,保证并州粮路通畅!”

“属下遵命!!!”

朱雀领命退下。

……

幽州牧刘虞即将征调粮草入京,对京师当前的粮草危机,无疑有着缓解的作用。消息不胫而走后,就令京师动荡的民心安定不少。

皇城耗门附近。

荀彧、荀攸和曹操拜别。

曹操即将前往兖州东郡赴任东郡太守,这一去可能他们短时间很难再见。

他们共事这段时间,也算是有些交情了。

“此次幽州牧刘虞即将征调粮草入京,我也算是走的安心一点,不至于牵挂京师的粮草问题了。”

曹操闻言后,叹了口气说道:“如今天下动荡不安,但也有许许多多的汉室忠臣们,正在尽忠职守,为匡扶汉室而努力着。”

闻言后,荀彧和荀攸等人皆是颔首。

荀攸望向曹操说道:

“孟德此去也是一大挑战,青州、兖州黄巾贼猖獗,刘备、刘岱和鲍信等将战败后,损兵折将,对镇压贼乱一直处于被动。

孟德赴任后,须与他们携手与共,尽快镇压贼乱,平定青州和兖州的安定!这才有足够的精力,恢复生产,同时对峙冀州的袁绍!”

“我明白,公达勿忧。倒是……”

曹操颔首,旋即担心说道:“明日陛下就要在明堂祭天祭祖,不知会发生什么变动,你们一定要做好万全准备,务必保证陛下的安危!”

他们可是知道,陛下明日的祭天,将会公布一件大事——摊丁入亩!

这个赋税改革一经推出,必定天下震动!

那些世家大族肯定会疯狂的!

荀彧和荀攸等人神色凝重,微微颔首。

这时候,天下动荡,不适合推动太过争议性的赋税改革,阻力太大、影响太大,可能会适得其反,令本就动荡不安的天下,更加剧烈!

但君命不可违!

陛下执意推行“摊丁入亩”,他们也无可奈何,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其实曹操想要下放地方,除了要展现自己在军事上的才华和抱负,也是担心“摊丁入亩”赋税改革,引起震动太过剧烈。

因此决定下放地方,为国效力、为君分忧!全心全意的镇压地方叛乱,为推行“摊丁入亩”赋税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曹操与众好友、同僚拜别了足足一个时辰,终于决定离开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离去前,荀彧将一份信件交给曹操,拜托道:“孟德,等你赴任安稳后,烦请你转交给奉孝!”

“小事罢了。”

曹操顺手接过,贴身保存:“我会第一时间交给郭嘉!”

“多谢了。”

“言重了!”

曹操笑道,旋即与众人拜别离去。

他出了耗门后,在马市附近购买马匹,旋即策马离开,快马加鞭向着东郡行去。

“驾——”

此时是申时初刻,大概下午三点左右,九月的天气,还是高温炎热,令人有些昏昏欲睡。

迎面扑来的风刃,吹的曹操胡须倒卷、衣衫猎猎作响,将他身上的炎热吹去,顿时整个人清凉几分。

曹操望着前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有刺眼的阳光照射过来,光芒普照,在苍茫大地上,顿时令他有些豪情万丈。

此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他将在兖州东郡,大展宏图,一展抱负!

曹操心潮澎湃、豪气万丈。似乎想到什么,下意识回首。荀彧和荀攸等人,还在耗门附近远望。

在他们的背后,这座大汉首都、京师洛阳城,宛如匍匐在地的老虎,经过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后,已经有些苍老衰败下来了。

或许正因此,才有那么多的乱臣贼子、狼子野心之徒,图谋不轨,试图给予致命一击,想要取而代之。

但光芒普照之中,曹操却发现洛阳城并非是苍老衰败下来,反而显得熠熠生辉,光芒绽放,在充满历史底蕴的气息中,似乎沉睡中的猛虎渐渐苏醒。

“嗷呜——”一声,令百兽臣服!

曹操心中那种豪气万丈、心潮澎湃,渐渐冷却下来,化为了对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敬畏!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