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章 抽到玉米种子,刘虞受诏将调粮入京(1 / 2)余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7章 抽到玉米种子,刘虞受诏将调粮入京

“恭喜你抽到一吨玉米种子!”

“请确定投放地点!”

闻言后,刘辩心下大喜!

玉米!!!

这可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覆盖最广的农作物。且玉米种植条件有很大优势!

低二氧化碳浓度!耐干旱!以及抗倒伏!

这几个特点,使得玉米能够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生长,而不像水稻只能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种植,因此种植面积远远超过其他作物。

如今大汉全国大旱,红薯的亩产虽然比玉米更高,但实际上红薯种植需要湿润土地,如果太过干旱,亩产也会急速缩减。

且红薯70%都是水分,营养单一。玉米都是干货,营养全面。

两相对比,看似红薯亩产五千斤,而玉米亩产只有两千斤左右,但如果晒干对比,两者产量差距并不大。

还有红薯种植繁琐,储存不便,含有大量淀粉,长时间吃了容易胀气、反酸。

从种植到收获,从储存到运输,玉米完爆红薯!

这也是为什么,玉米可以成为主粮,而红薯做不到!

当然,红薯也有巨大优势,可以利用贫瘠,小块地,山地,作为粮食作物的有益补充。

甚至在盐碱地上,小麦产量每亩只有几十斤,亩产几千斤的红薯可以解决大问题。

曾经红薯救了我国几亿人的命,这也是战略储备的粮食!

因此红薯也好、玉米也罢,都是绝对的“粮食神器”,可以进行优劣互补,在大汉全国进行推广种植,大汉不仅再无饿殍,甚至可以改善饮食结构!

让百姓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是古今多少帝王梦寐以求的政绩!

而现在,对于刘辩而言,唾手可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一刻,刘辩深切的感受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哪怕粮草危机又如何?哪怕袁绍等乱臣贼子图谋不轨又如何?

只要可以坚定自己的意志力,不被困难打倒,那么就可以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古人诚不欺我!

“那么将玉米种子投放到哪里呢?”

刘辩这一次不考虑空投了。

“天降祥瑞”确实震撼人心,但将一吨红薯,烤熟了半吨,这也是一种浪费。

而玉米种子,更加脆弱,不利于空投!

这时候,刘辩躺在床榻上,左思右想,辗转难眠,索性起身踱步,最后踱到了龙案前,余光扫到卢植的一份奏折后,忽然心中有了决定。

这份奏折中,除了讲述卢植对红薯的分析和种植安排等事宜,还有事关九月初九的祭天和祭祖仪式。

当初刘辩稳定京师局面,镇压西凉军等叛乱,同时找回了天子六玺和传国玉玺,决定祭祀上天、告祭祖庙,大赦天下!

同时想要借着大赦天下,推行摊丁入亩!

就在群臣反对无效之后,祭祀推上日程。

卢植乃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祭祀礼仪由他主要负责。

最后商定出来的日子,就是九月初九!

“祭祀是在明堂举行,那就在这里来一场‘玉米雨’吧。”刘辩顿时有了想法。

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

如果降下“玉米雨”,昭示上天赐福,可以为九月初九的祭祀做铺垫。

一箭双雕!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刘辩解决难题后,顿时念头通达,余光一扫,忽然发现都快寅时初刻,即凌晨三点了,立刻回到床上,沉沉的睡去。

这一次,睡到了大天亮!

刘辩穿越至今,一直是子正三刻,大概凌晨一点左右睡觉,而又在卯时正刻,大概凌晨五点左右起床,每日的睡眠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两个时辰,四个小时。

如果算上午睡的半个时辰,只有五个小时。

这种工作时间,就算是铁打的都承受不住。更逞论刘辩节衣缩食,为了缓解粮食危机的影响,以身作则,每日只有两餐,吃糠咽菜。

这也让刘辩处于筋疲力尽的状态,一直是透支精力,励精图治、兢兢业业。看的曹正淳等麾下近侍,都心痛不已,但又苦劝不得。

刘辩在今日凌晨熬夜到三点,又因身体过度疲劳,直到辰时正刻,即早上八点了还没有醒来,反而令曹正淳等臣子松了一口气。

在宦官近侍们看来,一国之君,就应该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而后才能顾全国家社稷。通宵达旦、励精图治?如果这都要帝王来干,还要那些文臣武将干什么?

因此对于今日的朝会、奏报,文臣武将的求见,不太重要的事情,都被曹正淳堵在了德阳殿之外。

不过这一次,御史言官们也没有上谏,这些时日陛下的勤勤恳恳,他们也看在眼里。

并且昨日“天降祥瑞”,红薯亩产五千斤的上天赐福,也确实应该庆祝、放纵一回。因此有些官员在偏殿等候、有些官员索性之后再来。

当然,显然这些人都没有重要事情,都是日常奏报。

不过这时候,锦衣卫却行色匆匆来报,朱雀望向曹正淳问道:“曹公公,陛下还没有醒来吗?”

“朱雀指挥使,看您样子是有紧急情况汇报吗?”

曹正淳知道轻重缓急,像紧急军情,他如果拦着不放,反而会令陛下不快,因此急问道。

“因为九月初九要在明堂举行祭祀仪式,因此太傅这几日一直派人打扫明堂。

“就在刚才,明堂忽然降下雨来,然而却不是雨水,而是橙黄的软粒,似是农作物,洒扫人员惊疑不定,立刻奏报。

“荀司农丞正带着农学家等专家,前去查探缘由。”

朱雀摊开手露出了几粒‘玉米种子’,神色凝重道:

“明堂周围的灵台、辟雍、太学都没有受到影响,独独降落在明堂之中,事出反常必有妖!”

“是不是有歹人从中作梗!”

曹正淳顿时神色阴沉下来!

满朝文武都知道,九月初九陛下要在明堂祭天祭祖,这忽然之间出事,还是在昨日“天降祥瑞”后出事,让他联想到袁绍等乱臣贼子的反击。

“锦衣卫已经派遣包拯和公孙策协同调查,但我亲自去明堂观察过,确实是从天而降,神乎其神,不像是凡俗手段。因此入宫急报。”

朱雀神色凝重道。

曹正淳想了想,一咬牙道:“罢了罢了,此事事关重大!朱雀指挥使随着咱家入殿。

“唉,陛下难得好好休息一回,你们是不知道,陛下以往每日丑时才睡,寅时就起,辛苦的很呢!”

闻言,朱雀知道曹正淳并没有夸张,陛下确实是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古之明君也不过如此吧?!

曹正淳带着朱雀入殿。

刘辩还躺在床榻上熟睡,不过睡梦之中,脑海中提示音一直在回荡。

“请确定玉米种子投放地点……”

这声音不大,很轻柔,宛如安眠曲似得,倒也没有惊醒刘辩。

不过随着日头上升,刘辩的精神已经苏醒过来,但因为身体太过疲劳还在休息。

宛如鬼压床似得!

就是这种半睡半醒之中,刘辩下意识回道:“投放明堂……玉米雨……”

“叮咚,投放成功!”

然后京师三雍之一明堂,下起了玉米雨。

曹正淳和朱雀,轻手轻脚入内,远远就听到刘辩的梦话声:“明堂……玉米雨……明堂……玉米雨……”

两人惊疑不定,下意识对视一眼,都能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到震动!

陛下不愧是“受命于天”的“天命之子”,这人在宫中,就已经猜到了明堂发生了大事?!

不过听着听着,他们听清了“玉米雨”这个词汇,顿时骇然失色!

明堂还真的是下起了雨,而且是橙黄软粒,宛如作物种子似得。

难道……

哪个橙黄软粒,就叫“玉米雨”?!

这是“天降祥瑞”吗?!

如今,是仙人给陛下托梦之中?!

这令曹正淳和朱雀面面相觑,那么他们还要不要惊醒陛下?!

万一打扰陛下和仙人梦游神交,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

就在此时,刘辩忽然惊醒过来,就是那种从鬼压床状态中挣脱后的惊醒。

“呼哧——”

刘辩重重的喘息一声,余光一扫,忽然发现曹正淳和朱雀远远观望,面面相觑之中。

顿时坐起身来,隔着薄纱,惊疑问道:“你们有事启奏?”

“陛下……”

曹正淳和朱雀顿时如临大赦上前,将明堂“天降祥瑞”,降下“玉米雨”的事情汇报一遍。

刘辩听着脑海中的提示音,心下有些哭笑不得,他在睡梦中直接降下玉米雨了。

“朕已经知道了,那确实是天降祥瑞,那橙黄软粒唤作玉米,是玉米种子,也是高亩产的农作物,耐干旱,亩产两千斤。”

刘辩又将“玉米”的优势简单述说了一遍,顿时令曹正淳和朱雀呼吸炙热、眼神狂热!

又是天降祥瑞!

这不仅是上天赐福,也是上天对陛下为政的一种鼓励和认可啊!

须知纵观古今,可没有哪一位帝王任期,出现这么多的祥瑞!

还是事关国家社稷的农作物的祥瑞!

陛下,是真正的天命之子!

“以后若是有急事汇报,可直接唤醒朕,不可耽误军国大事!”

刘辩叮嘱了一声,回想起方才曹正淳和朱雀犹豫不决,想唤醒他又不敢、又担心耽误大事的面面相觑,他就有些哑然失笑:

“待朕更衣束发,起驾明堂!”

“奴婢/属下遵命!!!”

立刻有近侍过来服侍刘辩洗漱更衣束发,同时帝王銮驾已经准备就绪,一个时辰后,刘辩在锦衣卫和东厂,以及禁卫军的拱卫下,浩浩荡荡前往明堂。

明堂就在皇宫城南,出了平城门就到了。

这一片区域,是京师最繁华的所在之一!

这里有国家天文台“灵台”,

有天子太庙、祭天祭祖所在的“明堂”,

有大汉最高学府的“太学”,

有各部门“官署”,

再加上“南市”这个综合商业区,

可谓是繁华无比!

明堂占地庞大,是大汉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很多大典都是在这里举行。

如此庄严肃重的所在,平时都是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因此鲜少有人。

然而今日明堂忽然降下“玉米雨”,随着奏报通传,消息走漏后,又因为地处繁华南市附近,顿时吸引了无数人围观,隔壁太学学生几乎倾巢出动。

这些人将明堂周围堵的水泄不通!

他们对着明堂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有些人认为是祥瑞、有些人认为是上天警示、有些人认为是旁门左道在故弄玄虚、有些人觉得是朝廷为祭天的安排。

各种说法、各种想法都有!

荀彧带着农学专家经过检查后,发现这些橙黄软粒,确实是农作物种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