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0章 徐州城下(2 / 2)噗噗的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这个速度不慢了,汤恩伯军团足足有五个师,规模相当于全盛时期的第59军加第31军。

至于孙连仲所部,规模也相差不多。但该部在娘子关与日军第二十师团血战,损失惨重,不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否补充完毕。

见王奉默不作声,李宗仁开口道:“这次淮北大捷,军事委员会除了一封嘉奖令之外,并不无任何实质性奖赏,还望你能体谅一下。”

他之前也是军阀,和常凯申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对国民政府的诸多做法,也都嗤嗤以鼻。

尤其是在内政和京沪问题上。

新桂系经营两广多年,各类兵工厂体系完备,技术管理人员驾轻就熟。

本着共谋抗战大局的好意,他和白崇禧决定,将兵工厂交由中央统筹管理。

结果可倒好,中央在接手后,将兵工厂内部行政人员全部撤换,派过去的人都是酒囊饭袋,将原本井然有序的兵工厂,硬生生搞得惨淡。

但为了全国团结,一致抗日。

他也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

京沪抗战,在溃败之兆显现后,他主张有序撤退,节节抵抗。

奈何常凯申坚决不同意,最后英美调停没等到,大批的国军精锐也命丧于此。

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八桂子弟。

这些李宗仁都忍下去了。

结果现在可倒好,王奉领兵在淮北地区,歼灭日军两个甲种师团。

如此滔天的功绩,常凯申却因捕风捉影的“新晋系”之称,在嘉奖上犹豫不决。

实恐会寒了将士们的心啊!

王奉挥挥手,心中毫不在意:“李长官言重了,大家都是为了抗战大局,岂能拘泥于个人荣誉?”

听到这样的答复,李宗仁笑了笑:“但前不久,我向军政部提议,组建一支新编军团,得到了明确批复。”

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王奉瞬间来了精神。

虚名功利他不缺。

真正能让后人记住的,是实打实的功勋。

前世民众只知道常凯申,谁又听说过林森?

现在唯独能打动有他的,也只有军队了。

李宗仁拿出一封文件,一边说着,一边递了过去:“军政部批准,组建一支新编军团,由你来挂帅,除了你原本的部队之外,还有张自忠第59军,和于学忠第51军。”

“这个规模相当庞大了,两个军,四个师,外加你手里的那支战斗群。”

“就连汤恩伯的第20军团,也比不上你。”

“肥的很啊!”

王奉看向手中的文件。

这封调令倒是深得他心。

第59军和第51军,都是一起并肩作战过的兄弟部队,正好能省去磨合时间。

名称很简单——新编第一军团。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常凯申暗中给自己开的口子。

即便作为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也不得不关注底层百姓的悠悠众口。

现在淮北大捷都快要被外界媒体,吹成古今第一大捷。

虽然有很多夸大成分,但舆论的势头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百姓又不是历史学家,没精力去考究,这到底是不是古今第一大捷。

他们只知道,现在这个关头越能打仗的将军,越能保护他们安安稳稳的活下去。

至于军官,心思就更加活泛了。

倘若指挥出了这样的大捷,都得不到封赏。

那其中必有缘故。

地方军出身?还是因为什么?

一旦军队中出现了这样的思想苗头,那以后像韩复榘这样的逃跑将军,恐怕肯定会越来越多。

中央政府都没拿他们当人,还搁着买什么命?

尤其是在华北伪政府甚嚣尘上的关头。

常凯申想要消耗杂牌军不假,但也希望他们死的有些价值。

防备之心依旧没有消退。

华北战斗群的编制依旧没变,新编第一军团也是临时编制。

王奉坦然接受。

也好,临时编制没那么多拘束。

更用不着重庆政府拨发军饷,长治地区工业蓬勃发展,军队规模尚未超出承载能力。

他得让手下的弟兄们知道。

拿到手的军饷和抚恤金,是谁发出来的。

王奉将文件折好:“那就多谢李长官栽培!”

李宗仁挥挥手:“举手之劳,无妨!”

车队快速向前,谢尔盖率领着一众卫兵,在后方骑马跟随。

很快就进入了徐州城。

刚下车,便被拉到了一众记者面前。

面对下方这么多镜头,和混乱到根本听不清的记者问,王奉头都大了。

还不如曼丽小姐专访.

简单说了几句场面话后,他将赵方远喊上台前,自己匆匆离场。

晚上还有一场庆功酒会。

说是庆功会,其实就是一群在城中闲来无事的军官,借着这个机会来攀炎附势。

第五战区兵力紧张到这个程度,真正意义上的军官,早都领兵前往各地抗击日寇了。

哪怕是没有兵权的参谋官,也都窝在长官部里处理军务。

大敌当前,怎么可能有这闲情雅致。

等处理完一切,王奉回到住处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

赵方远像个勤务兵一样,端着洗漱用的水盆进来:“长官,我给您放这了。”

王奉点了点头,庆功会上他没怎么喝酒,现在一点醉意都没有。

“长治的情况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电报送过来?”

赵方远摇摇头:“后方局势目前趋于稳定,前线大仗没有,但小摩擦不断,互有胜负。”

“倒是八路军,动作很频繁。”

王奉来了兴致,拿起毛巾随便擦了一把脸:“什么情况?”

“详细说说?”

赵方远:“长官您还记得,之前在柏木井,和咱们并肩作战的那个八路军新一团吗?”

王奉点了点头。

当然记得!

李云龙的部队嘛!

见自家长官还有印象,赵方远继续说:“两日前,这支部队在日军后方执行破坏铁路线任务,但遭遇日军包围,损失惨重,整个团被打没了一半。”

王奉咋舌。

全团损失一半,已经到了伤筋动骨的程度。

也是难为李云龙了。

现在的日军,和40年的日军可不一样,兵锋正盛,哪怕第108师团是乙种部队,作战能力也相当强悍。

倒是八路军,还没在敌后根据地扎稳脚跟,一直处在饥寒交迫,缺枪少弹的阶段。

绝大部分战士都是穿着单衣过冬。

况且李云龙是庄稼汉出身,指挥作战主打一个兵行险着,出奇制胜。

既然带上了一个“险”字,就意味着高危险,高回报。

胜败乃兵家常事,强如拿破仑,也有遭遇滑铁卢的时候。

王奉想了想:“后方部队换装,剩下来的武器还有多少?”

赵方远摇摇头:“长官.这我真不知道。”

王奉:“告诉宋文杰,把退下来的那批步枪,给川军兄弟和386旅送过去。”

“不管怎么说,长治是咱们的大后方,也算是尽了地主之谊!”

赵方远敬了个礼:“是!”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