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徐州城下
2月15日。
13:24。
大军凯旋归来,浩浩荡荡,踏进了徐州地界,沿途乡镇的百姓自发相迎,所过之处无不张灯结彩。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亲自抵达城郊,为将士们接风洗尘,坐在吉普车上,隔着老远就看见了远处军队。
“快看!咱们的大胜之师回来了!”
李宗仁喊向身旁的徐祖贻,立马跳下了吉普车。
这次欢迎活动,在他的有意推动下,搞得相当隆重。
就连远在临沂的徐祖贻,也被他拉了回来。
除了徐州军政商界人士外,还弄了不少平民过来。
最近的第五战区,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身交通位置十分重要,但却无险要之地可以据守,卫戍部队还都是杂牌军,地方军。
在日谍的暗中推动下,好不容易稳住的民心,又急剧下降。
日本扶持起来,去年成立的华北伪政府,影响力越来越大,反倒是重庆国民政府,在华北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式微。
这是一场隐藏在暗中,民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正好借着这次机会,在百姓面前展现一下,第五战区的抗日决心和能力。
大军缓缓走进。
之所以没搭乘军列,原因也很简单。
近来徐州上空,日军战机的活动逐渐频繁。
多处重要铁路线被炸毁,维修起来耗时耗力,更关键的是,修好之后日军接着炸,到头来浪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每每想起此事,李宗仁都望天长叹。
何其悲哀啊!
武器装备的差距,真的犹如一道天堑,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在大型战役时,日军也会实施敌后破坏,但和八路军不同。
八路军战士用生命,鲜血进行作战,冒着随时可能被围歼的风险突入敌后。
而日军呢,出动一架次飞机,消耗几枚航弹,作战效率比八路军一个团还要高。
徐祖贻理了理军服:“长官,人要来了!”
李宗仁收拾好心情,笑着迎了上去。
王奉骑乘白马,看清到对面迎来之人后,立刻勒住马缰。
“停!”
白马似乎也能感受到周围气氛,表现的十分欢快,在人群面前小跑几步后,稳稳停在原地。
徐祖贻抬头看去,阳光的照射下,一名英武大将军的形象,赫然浮于脑中,不禁有些感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大抵就是这种感觉吧?”
能取得这种足以名垂青史的战功,任谁都会心生羡慕。
可不要低估了军人对建立功勋的渴望。
曼丽小姐也站在人群中,面带微笑,手中拿着老式摄像机,随时准备进行抓拍。
咔!
一阵闪灯亮起,信息被印入胶卷当中。
前方。
还没等王奉下马,李宗仁便走到身旁,面带笑容:“王奉,这些日来辛苦了!”
王奉跳下马,站直身子,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说话铿锵有力:“长官!幸不辱命!尽数歼灭南线日寇!”
这句话声音很大,两侧的民众也都听的一清二楚。
原本就激昂振奋的情绪,此刻被推上了极点。
来观礼的民众,有一大部分都是青年学生,立刻举起手中的彩旗,扯着嗓子大喊。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华民族万岁!”
“驱逐日寇,恢复中华!”
“赶出华北!还我东北!”
李宗仁压制不住的笑,嘴角都快要咧到了耳根:“好好好!国中有你这样的青年才俊,我就放心了!”
“这是委员长给你下发的嘉奖状,你看一下!”一旁的卫兵走上来,双手捧着一个可以开合的硬纸板,上面点缀着一些哨的纹路。
所谓的嘉奖状,就贴在上面。
王奉微微挑眉,心中大为惊讶。
没想到常凯申的动作倒是挺快。
还在真好奇他能给自己写点什么。
太原兵工厂一事后,二人的关系还没来得及热乎,就立马陷入了僵持。
长治地区被他和宋文杰经营的铁板一块,临走时谢尔盖从军队中遴选人手,组建了一个新部门。
性质和苏联内务部差不多。
专门对内消除各种隐患。
包括但不限于对行政人员进行监督,排查辖区内的日谍,消除一切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
这种军事管制的高压政治下,根本听不到任何反对声音。
据他所知,常凯申搞过几次见不得人的小动作。
但都无功而返。
估摸着现在常凯申,气的牙根直痒痒吧。
不仅拿他没什么办法,还得重用他,想要卸磨杀驴的话,这刀子指不定最终会捅到谁的身上。
内务部的强有力监管下,戴笠的特务根本渗透不进来。
王奉笑着接过嘉奖状,上下扫视一眼。
果然!
不出所料,通篇的车轱辘话,没什么营养。
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党国!
即便心中在蛐蛐,可这是公众场合,最高统帅的面子还是要给,王奉表面上装作毕恭毕敬,转头将其递给自己的卫兵。
李宗仁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先上车再说!”
“士兵们的营帐已经准备好了,无需担忧。”
在第五战区一众军官的簇拥下,王奉跟在李宗仁身后,同乘一辆吉普车。
硬生生将徐祖贻挤到了另外一辆车上。
“回城!”
李宗仁一声令下,车辆缓缓启动,掉头向徐州城方向驶去。
车上。
李宗仁望向窗外,缓缓开口:“王将军最近可谓是风头无量啊,这个年纪,着实让人羡慕啊!”
王奉下意识摇头:“长官过奖了。”
“能取得如此战果,都是手下弟兄们用子弹一颗颗打出来的,非我一人之功。”
李宗仁摆了摆手:“不必如此谦虚,若是像你这样的将领再多些,战争可能会容易不少。”
“这次淮北大捷,委员长极为重视。”
“在昨天举行的国防会议上,委员长明确表示,徐州战场将会成为继京沪之后,又一主要决战地点。”
“仓促檄调第一战区驻河南补充训练尚未完成的汤恩伯军团,及孙连仲集团星夜驰援。”
“如此一来,我第五战区防备力量大增!”
王奉有些诧异。
在他印象中,这两支部队是在三月中旬,临沂和腾县告急时,才被转到第五战区。
现在才二月中旬。
来得如此仓促,很难评价是好是坏。
若是因为训练不足而拖了后腿,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王奉:“长官,这两支部队,大概什么时候能赶到?”
李宗仁想了想:“大概要在十天之后。”
十天
王奉若有所思。